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邓小平》编剧:粉碎四人帮是毛泽东遗志有史料依据

2014年08月28日 09:3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该剧剧照。制图:蔡华伟

  一个时代的探索与选择——关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访谈

  1976年10月的一个夜晚,北京,紧急出动的8341部队驱车驶出中南海,与此同时,在京城一个寂静的小院里,蛰居的邓小平正给瘫痪在床的儿子擦洗身子……

  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集中的场景。这个开场带给观众诸多微妙的感觉:山雨欲来、引而不发、平静中蕴藏波澜。虽然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他们依然对这段历史怀抱巨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序幕走上历史舞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前途,并且紧紧关联着人们当下的生活。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8年间中国发生了多少大事?且不论后来者,就是亲历的人,或许也只知道历史曾经做了怎样的选择,却未必知道历史为何要做出这种选择,以及在选择的过程中曾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编剧龙平平与导演吴子牛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是想解答这样的问题。

  (一)

  记者:这部剧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些观众比较关注剧中的历史细节,比如电视剧里华国锋说“粉碎‘四人帮’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有人认为华国锋不会说这个话。

  龙平平:华国锋说这句话其实是有史料依据的。一是1976年12月28日华国锋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里面说:“我深深感到,我们能够取得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应当归功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毛主席生前不仅一再地严厉批判‘四人帮’,并对解决‘四人帮’的问题作了战略部署……毛主席生前作出的人事安排,更是有效地预防了‘四人帮’的反革命复辟。粉碎‘四人帮’,正是遵照毛主席的部署,实现毛主席的遗愿。”此前,叶剑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说:“‘四人帮’是毛主席1974年7月17日在政治局会议上讲的。我们清除‘四害’,这不是政治局少数人的想法,也不是我们临时的决定,而是毛主席生前想解决而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我们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这表明,华国锋说这句话不是电视剧的空穴来风。

  记者:这部剧对邓小平的家庭生活表现很多,一些重要时刻他的家人会陪伴在旁。根据很多历史资料,邓小平虽极爱家人,但更遵守党的纪律,国家大事他从来都是要避开家人的。

   吴子牛:伟人首先也是人,也有家庭,何况邓小平本来就是恋家的人。他说过一句话:“家庭是个好东西。”他很少在外面吃饭,下班都要回家,家庭观念特别重。他下放江西的时候给中央写信,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自己的身边,或者能够经常看到。反过来,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家庭也给了他有力的支撑,在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家人的爱做支撑,他可能会过得很困难。所以即便是伟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也一样生活在家庭的氛围中,有着如普通人一样的伦常亲情。如果要全面展现一个人,这么重要的内容是不该忽略的。

  记者:这部戏有不少突破,比如对华国锋、胡耀邦的刻画,但为什么写到1984年就戛然而止了?

  龙平平:你所说的突破,其实反映的正是我们政治上的进步。至于为什么写到1984年就打住了,那是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吃,1984年之后当然还有很多内容,但如果都写下来,100集也打不住。从1976年到1984年,虽说只有8年时间,但已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呈现,拨乱反正、知青回城、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农村改革、对外开放、中英谈判……就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来说,这一阶段也十分重要。

  记者:这一阶段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有什么特点,能否具体谈一谈?

  龙平平:这一阶段他的思想非常活跃,比如1979年他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其中有三个一直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一个观点是在1979年年初,他从美国回来,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等现实特点,从国情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第二个观点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当时这个观点提出来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跟人们的惯有认识大相径庭。之前人们一直就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跟市场经济是相互抵触的。但邓小平偏偏就问:社会主义为什么就不能搞市场经济?他1979年提出这个观点,到1992年我国才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间用了13年,这13年里,他反复讲这个观点。第三个观点是提出了“小康”概念。那是1979年年末,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这实际上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整了我们的发展目标。而且,他把衡量标准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老百姓很容易发现,这样的发展是与自身生活质量提高息息相关的。

  记者:有没有计划接着写邓小平在1984年以后的故事?

  龙平平:暂时没有。创作这部电视剧的一个目的是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献礼。到120周年的时候,会不会再拍一部戏,至少我现在还不知道。我个人觉得应该写,因为1984年之后,事情其实是更多了,涉及方方面面,特别考验邓小平的领导魄力与政治智慧,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应载入史册,应在荧屏上有所反映。

  记者:在抵制党内否定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你看来,他这么做的原因何在?

  龙平平: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对方上来就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永远保留下去!他还说,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在当时党内兴起一股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思潮时,邓小平以卓越的政治眼光与智慧,坚决抵制了这股思潮。这就启示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否定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不能否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辛奋斗与不懈探索。历史都是相承相继的,改革开放前后30年是相互继承的血脉联系,而不是相互矛盾、否定的关系。

  (二)

  记者:听说这部剧做了多次修改,都有哪些大的修改,出于什么原因?

  龙平平:比如,知青返城在初稿里表现很少,后来我们觉得不妥,因为知青返城是邓小平作出的重要决策,而且影响深远。恢复高考后,77、78两届学生加一起,也只有50多万人,还有人数更为庞大的年轻人没能考上大学,还呆在农村,他们怎么办?所以知青返城不能回避。后来我们给田源这个角色加了戏,因为他是返城知青的代表。

  吴子牛:知青问题很复杂。知青不仅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还有兵团知青,主要分布在边陲边疆。后来是邓小平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了一句话:“让孩子们回来吧。”知青回城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情,因为城市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所以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待业问题、就业问题,才有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个体户的产生。

  记者:这部电视剧在邓小平等真实历史人物之外,还有田志远等虚构人物的一条线。写涉及领导人的真实历史,采用这种纪实加虚构的表现方法,以前比较少见。

  龙平平:以前没有这样尝试过。我任过多次编剧,都是写邓小平,但基本全是纪录片或文献片,绝少艺术创作。这次却是要写一部电视剧,那就必然要有艺术虚构。郭沫若说,历史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只要大的关节真实,小的地方是可以适当演绎的。我们担心的是,“实线”“虚线”两条线贴不到一块去。所以不断地改稿子,不断地做剪裁,就是为了避免生硬感与不融入感。

  记者:从观众角度看,“虚线”里有些地方颇费思量。比如说,刘金锁明明学习成绩很好,好不容易盼来了恢复高考,考了一半却放弃了。还有夏建红,都拿到录取通知书却撕了。在当时,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比金子还珍贵,夏建红们应该心知肚明。如此处理是否合乎当时的历史情境?

  龙平平:我很喜欢夏建红这个角色。她本来已经回到了北京,为什么又要跟刘金锁跑回安徽梨园公社?那是因为二妞讨饭都讨到她家门口来了,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她与刘金锁。所以她要跟刘金锁回农村去,要带领乡亲们挖掉穷根。刘金锁是个很有志气的农村青年,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去考场的路上遇到乡亲们又举家外出唱花鼓,心里很不是滋味,很不甘心。在夏建红与刘金锁身上,是有一种担当与抱负的,有一股子不甘心的硬气,这正是后来弃考与撕录取通知书的心理源头。

  记者:夏建红、刘金锁、田源、夏建国等虚构人物都有生活中的原型吗?

  吴子牛:准确地说,他们身上有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影子,是一个综合投影。刘金锁是谁?他显然是安徽小岗村全体农民的投影。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跟夏建国在陕北塬上大喊大叫的心情是一样的。记得当时我在岷江边拆阅录取通知书,看完后一头就扎进了江里,因为太兴奋了!我听说龙平平也一样,在篮球场打篮球时收到通知书,当场就来了两个前空翻。

  (三)

  记者:我们注意到,虽然这部剧名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实际上却写了一个大时代,方方面面的人都有。

  龙平平:其实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形象。第二,描写了站在邓小平周围的中央领导集体,包括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万里、习仲勋、王震、谷牧、方毅、罗瑞卿等好几十人,还有如刘西尧、田志远一样冲锋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中高层干部。第三,反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如果没有人民群众执着追求真理、创造新生活的巨大勇气与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所以这部剧里有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

  记者:习总书记在《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些新的提法,你是怎么理解的?

  龙平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强调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一直以来,对于我们今天这条道路究竟是谁开创的,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提法,现在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作了结论性的评价,就等于把这条道路的来源、邓小平在这条道路上的历史地位都说清楚了。还有一点,就是强调邓小平不仅改变了中国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把中国放入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中,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发展的关系讲清楚了。

  现在我们的改革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上对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或者怎么坚持改革开放有许多说法。这时候听到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说:小平您好!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您!”我真是心潮澎湃。我认为这表达了我们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深敬意,也表达了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记者:除了为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献礼,此剧还给当下带来什么启示?

  龙平平:在当初那么艰苦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和领导人都没有退缩,我们的人民也没有退缩,而是上下合力,同心同德,以巨大的勇气与担当,开辟了新路。到了今天,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当我们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难道不更应如此?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我们相信,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如果说有启示的话,我认为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概括。(张 健 宋静思)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