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中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 盘点考试招生改革五问

2014年09月04日 18: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天(4日)正式发布,“高考大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这也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之变”。

  从宏观上解读,这次的“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每一个“家”的切身利益,我们这个“国”的发展大计。从微观里透视,各种“问号”同样牵动人心。

  “听说以后文理不分科了?”、“英语一年能考两次了?”、“文体特长生不加分了?”“自主招生考试改在高考以后了?”每一个问号背后都渗透着教育者的全盘思考,也将影响未来青少年的应考策略和健康成长。未来高考怎么考?高校如何录取?中国之声记者沈静文、刘玉蕾、张闻为您盘点了《考试招生改革五问》。

  第一问:高考怎么考?

  《意见》中明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作为试点地区浙江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胡老师听到这个消息长出一口气。在今天的方案公布前,社会上曾经流传各种版本的“高考改革方案”,英语一度被传将变为社会化考试或者只分级、不打分。

  胡老师:特别是男孩子,英语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点特别琐碎,词汇都要大量的记忆才会有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不喜欢这种记忆性的学习,等于他们就有了一个借口,英语不重要了,就不考了,日常教育当中可能跟老师的配合和互动就会有影响。

  除了语数外,其他科目去哪儿了?《意见》规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作为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胡老师关注的许多问题都在方案之外。

  胡老师:细化的方案我觉得早点出来,咱们怎么样的方案当然会好一些。

  按照设计,上海市、浙江省今年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胡老师的孩子将从明年起被卷入改革大潮,更多疑问,还留待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试点方案来解答。

  第二问:上什么大学是不是高考说了算?

  今天公布的改革方案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这话听着复杂,说白了就是:高考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按照《意见》,今后学生升学有“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做出介绍。

  刘利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次改革提出要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问:自主招生政策有变化吗?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是《意见》中明确的方向。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点出两个关键词:学生必须参加高考,高校不得联考。

  杜玉波: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前提是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也就意味着目前老百姓俗称的“华约”、“北约”这种联考方式就不再存在了。

  对于将受此次改革影响最大的、目前刚刚入学高一学生,“自主招生”往往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学生:我觉得自主招生就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去自己希望的学校考试,相当于挑选精英。

  第四问:加分机会还有吗?

  改革方案指出,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在此前媒体曝出一些地区的高考加分乱象后,“加分”这个中性词总能触动家长们的敏感神经。加分项目如何严控、加分行为如何规范?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

  杜玉波: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降低过高的分值。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要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尽管改革在北京推行的时间表排在2017年之后,北京166中校长王蕾已对政策明确表示欢迎。她预计,受加分政策影响的学生并不多。

  王蕾:高考加分主要是在艺术和体育,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一百个孩子能占不到10个。

  第五问:寒门子弟怎么办?

  《意见》要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很长时间以来,“寒门子弟上学难”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直言,这样的报道说明一些问题,也存在一些误读。

  张力:媒体上容易把一些现象高度概括,视角也不见得非常客观,比如说媒体很少报道,现在在全国新生当中,有52%农村户口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能要低一些,但是它绝不是说家境贫寒的学子就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不同省市、不同地区,改革继续寻求平衡,剑指“公平”。

  杜玉波: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还要继续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要求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调出的指标主要用于中西部及入学机会偏低的地区。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鸣枪出发,撞线的时刻被定在了2020年。最后按时间线纵览本次高考改革的时间曲线和最终目标。

  第一个记时点,2014年,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第二个记时点,2015年,分类考试、统一命题、自主招生、考试加分、录取批次等等改革“实招”将被正式祭出。

  第三个记时点,2017年,改革将进入弯道要达到三个目标,一、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二、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三、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渠道。

  终点,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届时千军万马闯的“独木桥”将被改建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立交桥”,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未来可期。(记者沈静文 刘玉蕾 张闻)

【编辑:刘彦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