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肥市急救中心5年间9名急救医生跳槽 招聘无人问津

2014年09月25日 16:06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合肥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张华(化名)近日正式递交辞呈,跳槽到我市一家医院。这意味着,急救中心又有一名医生离开。从2009年至今,已有9名医生纷纷跳槽。目前,市急救中心仅剩24名急救医生。

  现状

  年年招人年年难招

  为缓解日益凸显的市民急救服务供需矛盾,去年5月,合肥市急救中心决定招聘4名急救医生。合肥急救中心先后在合肥市卫生局、中国急救网等多家网站挂出招聘启事,然而10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报名。

  记者从合肥市卫生局网上看到,此次招聘4名男性急救医生,要求35周岁以下、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有临床经验者优先……

  市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每辆救护车上需要配备急救医生、驾驶员各1名及2名协救员。但按照合肥急救中心的人员现状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年年招,年年都难招。”市急救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大医院,他们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了,但还是招不到人,年年都是这样。

  急救医生变“搬运工”

  急救医生王庆(化名)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他们既当医生又当担架员。根据规定,急救医生的职责是负责对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并观察病人病情,护士职责是负责管理医疗器械和仪器,司机则负责开车,保障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但因为人手不足,急救组所有人往往都要“兼职”搬运工。

  “合肥许多老房子没有电梯,即便部分房子有电梯也往往因设置问题没办法进急救担架,所以医护人员不得不爬楼抬人。”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急救中心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出诊对象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大都熟知自身病情,他们之所以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急救医护人员在许多时候完全成为抬担架的“搬运工”。

  解析

  招人难留人难为哪般?

  工作强度大待遇低

  9月24日凌晨4点10分,再次接到急救任务,急救医生王庆匆匆拿起急救箱,上了救护车。这天夜里,已是他第4次出诊了。将病人抬上担架、测血压、输液……在王庆手下,急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上午8点半,与同事交接后王庆才下班,顶着黑眼圈,一脸憔悴。

  “工作强度太大,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王庆说,一般每周连上4天夜班,再上3天白班,生物钟处于混乱状态。

  由于急救医生长时间从事过重的劳动,胃病、腰椎病几乎成了职业病,“二三十岁还能跟车出诊,40岁往上的急救医生体力和精力明显不支。”一急救医生有些无奈地说,急救是一种“吃青春饭”的职业。

  尽管工作如此辛苦,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却非常有限。此外,急救体制不完善,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生命安全常受威胁

  “急救人员流失比较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一业内人士表示。

  去年12月的一天夜里,王庆出诊去接两名烂醉如泥的男子。到了现场,当王庆上前准备扶其中一位昏迷在地上的男子上车时,那一男子竟一拳挥到他脸上,顿时眼冒金星。

  院内医生可以以医生团队的力量救治病人,而急救医师在现场只有一个人;院内医生如果抢救病人无效,家属实施打击报复的话还有医院保安、同事的帮助,而急救医师往往一个人面对几个家属,显得特别无助;院内医生在医院有良好的医疗器械和环境对病人施救,而急救医师常常要跪在地上,徒手开展一系列抢救,有时,周围的路人还会因为对其行为不理解,大加指责。而挨家属的耳光,家属拒绝支付费用,也时不时会碰上。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次出车会碰上什么样的病人,什么样的家属。”急救人员心理压力也因此特别大。

  呼吁

  “抢救”院前急救系统

  业内人士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急救医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使急救事业留得住人。

  培养急救医师方面,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设立急救急诊系,开始招收急救急诊专业人才,这是培养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有效途径。毕业从业后的综合配套不跟上,培养的人员还是在逐渐流失。学科的有序发展和人员培养的系列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院前急救要尽早立法,明确院前急救范围,保证有限的急救资源真正用在急救上。

  业内人士呼吁,请市民对院前急救医师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院前急救维系着一座城市的生命大动脉,急救医师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一方面,市民在并不紧急的状况下请尽量不要占用急救资源,另一方面,请对急救人员以礼相待,不要让气喘吁吁赶到现场、费尽力气抢救病人的急救人员心寒。记者 付艳/文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