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奇怪建筑来自“官员干预”,这话说对了一半

2014年10月23日 08: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有媒体盘点各地冒出的奇怪建筑,将其归结为“官员干预”,并痛斥为“权势地标”,将设计师说成是官员的“画图工具”。这种说法酣畅淋漓,直抒胸臆,说出了问题的痛处,但却过于简单。很多奇怪建筑产生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成为“地标”,结果,有的城市左一个地标,右一个地标,还要每年不断冒出“新地标”。

  地标,就是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鲜明标识。近年来,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各地高楼大厦平地拔起,一座座城市在迅速“长高”。从南到北,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城市文化差异逐渐消失,已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病。因而,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地标”,不停追求“新地标”,是一种思变求新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审批上,他们鼓励奇怪建筑,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更多奇怪建筑应运而生。

  然而,认真观察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奇怪建筑又不仅仅是“长官意志”的结果。在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很多重要项目,都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还有专家评估和评委投票,最终中标的设计方案往往经过多轮讨论,甚至还向社会公开和公示,地方主要负责人的拍板固然重要,但也少不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由此造成了一个现象,一旦这个项目遭受批评和诟病,媒体总是把矛头指向主要官员,实际上,奇怪建筑遍地开花,还有更深的社会现实和普遍心理因素。

  一个社会现实是,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城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都出现了“不差钱”的局面。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主导者想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希望节俭,反而希望多花钱,仿佛他们手里产生的不是建筑,而是“丰碑”,是未来数十年里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发展标志”和“进步象征”。因此,设计投入大手笔,追加建设投资在所不惜,使得奇怪建筑有了“经济保障”。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全球的设计师都比较青睐中国,都希望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拿到中国来一展身手,由此也让中国的很多城市成为世界新奇建筑试验场和全球最新建筑展览馆。

  还有一个社会心理是,很多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过于片面,对未来社会发展认识出现了偏差。以为现代化就是没见过的,老的、旧的、见过的,统统不是“现代化”。这一认识,还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倾向。古建筑明明好好的,就觉得十分“落后”,没有“现代化”的风貌,怎么办呢?首先将其拆掉,用新材料原地原貌重建,加装上玻璃墙,一下子就让“古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对于新建筑来说,更是如此,在广泛的建筑设计征集、招标中,明明有专家委员会,各个方面的人才精英云集,决策者拿出意见之前,让专家投票,也往往是越新、越奇、越特的建筑设计越能胜出,看似平淡、守旧的设计方案最先被淘汰。可见,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和过分迷恋,并非个别现象,而是需要普遍扭转的思想认识问题。

  奇怪建筑劳民伤财,真的无需再搞了。但在城市千篇一律和奇怪建筑产生的中间地带,如何更好融合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让每一个城市变得有品位、有文化、不庸俗,却是一个大课题。改变奇怪建筑,就从改变追求新奇的政绩观、现代观、建设观开始。(刘畅)

【编辑:刘羡】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