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月飞行试验器返回器交付并开舱:试验结果比预计好

2014年11月03日 03:4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阅读

  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三期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我国对高速条件下高空稀薄大气的气动力等技术机理的认识,积累了高速近外层大气飞行工程经验,带动了新材料的研制和航天装备设计方法的创新。

  11月2日9时,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交付仪式,随后完成开舱。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红色幕布徐徐垂下,经历了完美月地往返的飞行试验器返回器展现在众人面前。来自工程总体、飞行试验器系统和测控与回收系统的代表在交接仪式上郑重签署交接书。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表示,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三期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我国对高速条件下高空稀薄大气的气动力、气动热、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机理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高速再入、稀薄大气条件下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精度,积累了高速近外层大气飞行工程经验,带动了新材料的研制和航天装备设计方法的创新。

  返回器按照预定曲线、预定程序飞行,落入预定区内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是在今年10月24日凌晨2时成功发射,10月28日凌晨3时多到达距离月面1.2万公里的近月点。此后,经过8天4小时42分钟的太空飞行,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器于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当日15时许,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器搭乘专机安全抵达北京。

  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杨孟飞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返回器按照预定曲线、预定程序飞行,落入预定区内,表明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达到目的。

  杨孟飞表示,返回器结构完整、外形正常,烧蚀区域与预计一致。后续将主要展开两项任务,一是全面分析评估返回器带回的试验数据,二是继续实施服务舱的拓展试验。

  “从现在初步分析来讲,所有的结果比我们预计的都要好。”杨孟飞说。“首先,我们原来很大的一个担心是返回器表面因为烧蚀会形成‘台阶’,也就是说由于用的材料不一样,烧得不均衡的话就会在交界面造成高低不平的状况。但这次几乎没有明显的台阶曲线。其次是烧蚀的后退量(也就是材料的消耗)比我们原先预估的数值要少。第三是服务舱消耗的原料比原来预计的要少。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运载火箭打得比较精准,另一方面是我们飞行器姿态控制精确。”

  器体表面采用了7种全新材料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伍介绍,此次飞行试验获取的数据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外测和内测。“外测就是经过地面测站测出的数据;内测是飞行器内部载入的一些传感器所测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存储在一个叫安全数据记录器的设备里,它抗冲击,耐烧蚀,掉进海里也没问题,跟飞机上的黑匣子很像。”

  从返回器表面来看,一面呈现烧灼,一面基本正常,甚至还残留一些白漆。

  “能够呈现目前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器体表面采用了7种全新的材料。应该说这种材料体系并不是全新的,其实在神舟和返回式卫星上都用过。但这次我们是在配比上稍微有一些调整,这样就会有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飞行试验器副总师彭兢说。

  此外,像在飞行器上采用多种材料的这种设计在我国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以前一般都是采用同一种材料。

  杨孟飞说:“这种设计主要是根据我们探月三期任务的需要。这次对飞行器重量的要求非常苛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更加细致的设计。比如,在飞行器的迎风面和背风面采用不同材料。采用全新的材料主要是为了减轻比重,把密度降低。”

  杨孟飞介绍,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分离。分离后,服务舱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修正,再返回到月球轨道,继续绕月飞行,做一些与探月工程三期相关的试验。“服务舱在月球轨道工作多长时间主要根据我们工程的需求来决定,目前它的燃料非常充足。”他说。

【编辑:罗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