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科院专家揭强雾霾成因 倡推广保护性耕种

2014年11月11日 2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长春11月11日电 (贺宝庆 陈博宜)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专家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应该在农村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技术,以减少秸秆焚烧,改善生态环境。

  进入10月份以来,中国内地遭遇雾霾天气的次数明显增多。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发布的研究结果认为,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叠加所造成的结果。大雾天气是造成雾霾的外因,而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的内因,因此控制灰霾首先需要从控制污染物排放着手。

  根据该项研究结果显示,机动车、采暖、餐饮排放和秸秆焚烧是强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平以产粮大省吉林为例介绍,吉林省主要作物为玉米,多数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在播种前须清除农田里的秸秆或直接焚烧,长期以来造成农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和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张晓平进一步解释说,4月和10月是吉林地区雨雾频发的月份,而这个时期又恰处于播种前和秋收后的玉米秸秆焚烧期。为此,他建议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就是秸秆还田。此举不仅可以避免因禁烧秸杆引起的污染,还可以起到保水、固土效果,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张晓平说,这一技术对于黄河以北地区,都具有推广意义。

  事实上,从2002年起,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专家在吉林德惠地区就已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实验,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在吉林省九台、农安、德惠、梨树等地区累计示范种植面积已达150万亩。

  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李冰表示,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既能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雾霾提高空气质量的多赢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