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打造垃圾云数据 揪“邋遢虫”促进变废为宝

2014年12月05日 11:5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在西村街低值资源回收点,工作人员正在处理废旧玻璃。(记者 骆昌威 实习生 寸露 摄)

  废木头5分钱一斤、废玻璃一毛一斤、旧衣服两毛一斤……这些过去难以处理的垃圾不仅全部变废为宝,工作人员采集的信息还能显示谁才是最大的“垃圾虫”。

  昨日(4日)上午,白鹤洞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正式成立,这是继西村街后又一个垃圾分类促进中心。该中心由白鹤洞街道办事处与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旨在向街道辖内居民和机团单位提供垃圾分类指导服务。

  记者从荔湾区有关部门获悉,荔湾区以西村街等街道为试点,着力探索政企合作发展模式,打造垃圾云数据。昔日“层层剥皮”的废弃垃圾,到了互联网时代,或将借助云数据、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等变成新的生产资料,产生新的生产力。

  数据够大 才发现谁是真正的垃圾虫

  西村街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上普遍认为居民区垃圾最多,是最大的‘垃圾虫’,我们应该先搞居民区垃圾。但是,数据显示却不是这样的……”

  “非居民区居然产生40%的垃圾”,西村街有关负责人透露,市场肉菜档、餐饮企业、学校寄宿区是非居民区垃圾的最大制造者。

  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就是垃圾云数据的“指挥大脑”,在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一个以“指挥大脑”为核心的数据云端正在建设。

  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西村街对辖内垃圾的来源与构成进行了详细摸查,并建立起了数据库。譬如,西村街每天产生生活垃圾56吨。按产生途径来分,56吨生活垃圾中,居民区约35吨,辖内单位约18吨,马路垃圾约3吨;按照处理途径来分,其中11吨由小区物业公司直接外包给区外公司进行收集处理,其余45吨则由西村街环卫站收集并由区里统一处理;按照垃圾类别来分,3吨作为餐厨垃圾交区处理,2吨作为低附加值物品回收,其余作为其他垃圾处理。

  街道负责人表示:“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分析,就可估算出西村街每天的生活垃圾中,非居民区约占到40%。由此,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就不能仅仅想当然地聚焦于居民社区。”

  数量够大 废旧木材和玻璃才有价值

  “废旧木材过去最难搞,没人要,还要请人把它们搞碎才能装上垃圾压缩车。”荔湾区城管局负责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介绍。

  现在,废木头5分钱一斤、废玻璃一毛一斤、旧衣服两毛一斤……这些过去难以处理的垃圾全部变废为宝,在福州路的一个角落,工作人员正忙着将这些物品装上大货车。

  原来,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等通过与环卫工人座谈和实地调研,发现垃圾从产生到最终送到填埋场或焚烧厂这个过程中,能卖的垃圾会在各个环节被自发地层层分拣,最终剩下的则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品,譬如废玻璃、废木制品等。这些物品量小时没什么价值,但当量足够大时则价值不可低估。

  为此,西村街在辖区内设置了15个环保小屋和1个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收集点,搭建起了回收网络,从而实现了辖区内低附加值物品回收的全覆盖工作。

  据统计,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共回收旧木制品约224.6吨、废玻璃约74.4吨、旧衣物约7.7吨,提高了生活垃圾中低附加值物品的再生利用率。

  西村街还在辖区内各个居民区出入口等显著位置设置了169个挂墙式的有害垃圾回收桶,并制定了每三天巡查回收一次的工作机制。据统计,从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就回收旧荧光灯管2218多根,过期药品、电池等物品约830斤。

  荔湾垃圾处理大数据

  4200万“专攻”垃圾分类

  在经费保障上,在市投入1600万元垃圾分类专项经费基础上,荔湾区区财政再拿出26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工作,并将实行经费配置与街道垃圾分类任务量大小、工作难易程度、工作推进成效挂钩的专项经费划拨机制。

  55个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据了解,荔湾区今年已在55个社区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站前街已在辖内全部5个社区铺开“定时定点”工作,且每个社区每1~2个月推进一个网格小区或大楼;昌华街泮塘社区1300多户居民已实现“定时定点”投放。

  每天回收25吨低值资源

  突出低值回收物回收模式。重点推进“3·15·60”低值可回收物综合分类网络体系建设(3个综合分类处理中心、15个中转场、60个便民回收点)。目前,全区每天至少回收废弃木材20吨、废旧玻璃5吨。

  撤并21个主干道装运点

  荔湾区下一步将撤并主干道装运点21个,购置22台电瓶车和2500个240升垃圾桶转运垃圾,完善设施设置。(记者 曾卫康 通讯员 郑斌)

【编辑:和星晨】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