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史为鉴的山西更应“以史为践”

2014年12月11日 1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太原12月11日电 题:以史为鉴的山西更应“以史为践”

  作者 宋立超

  在中国反腐高压态势下,因官员密集落马而备受舆论关注的山西省,正在开展一场为期4个月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学习落实讨论活动。山西省委并将此作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效,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此间,山西历史上的清官廉吏被重点宣传,官方希望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告诫官员以史为鉴。

  遭遇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的山西省,在保持高压反腐态势的同时,以古代廉吏事迹教育党员干部具有先天文化优势,但关键更在于将此运用在实践中,化“虚”为“实”,让官员从“不敢贪”变为“不愿贪”,从而把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的“精神食粮”。

  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山西省历史厚重,古代先贤流传下来诸多优良传统。从春秋晋文公时代“郭偃之法”即开创法治思想先河,唐代宰相狄仁杰、清朝官员陈廷敬、于成龙等更代表了其悠久的廉政文化。

  但当地并未把先天优势转化成实用。2014年9月,刚刚履新的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调研吕梁市时了解到,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朝官员于成龙墓冢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直言“深感痛心”。

  王儒林深感山西廉政文化建设的缺失。他表示,历史上重德重廉的吕梁市成为官员落马集中区域,忽视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成了山西需要反思和警醒的问题。此后,以于成龙为代表的古代廉吏被重点宣传。王儒林更是在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历数当地历史上的名人廉吏,表示用“三个文化”重塑山西形象。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经历重大调整的山西省委班子一方面保持重拳反腐力度,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而廉政文化教育成为后者的重要环节。

  纵观古今,以史为鉴皆被认为是治政良方。古时就有唐太宗李世民“宝三镜,防己过”,从而开创大唐盛世;而在当代中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曾提出,“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史为鉴也必须要从“口头”化为行动,从书面变成实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山西自春秋战国时代便盛行法治之风,这种优秀法治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要将其中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精神融入到现实的法治建设中。而古代流传下来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则需要“融古通今”,使其真正成为山西从严治党、廉洁发展的推动力。

  王儒林入晋百天,据山西省纪委通报,至少17名官员被查,可见山西的高压反腐态势仍在持续。由此看来,在官方保持“有腐必惩”的铁腕手段下,加强廉政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正所谓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作风建设需持续推进。而清官廉吏的为官之风,以及被后世敬仰的案例若能深入人心,正风肃纪自然事半功倍。

  从“鉴”到“践”,是山西主政者们在未来需要做好的问题。只有将“廉政”二字根植在官员们的思想里,把强力反腐变成党员干部“自觉避腐”,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山西现状的改善,让处于重要历史时期的山西,彻底实现“重塑”。(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