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祭乐曲创作者敏群:南京之殇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2014年12月13日 1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申冉)几个月之前,南京音乐创作人敏群再也想不到,自己18年前创作的一曲安魂曲,会成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乐曲。2014年12月13日,作为音乐主创人之一,敏群受邀参加了这场庄重肃穆的国家公祭,坐在专家席上聆听自己的作品。

  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当公祭正式,礼兵以肃穆庄重的脚步将花圈送上公祭台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吹响了《安魂曲》,伴随着沉重的军靴声,响彻每个人的心头。

  长达2分钟左右、反复低回的婉转乐曲因为打击乐和铜管乐的烘托、尤其是小号的明亮和穿透力,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显得在悲伤中多了一份理智和坚强。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是敏群对这次创作《公祭乐曲》的定位,《公祭乐曲》第一章的主要结构,大部分取自于敏群18年前专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做的作品《安魂曲》,“不过,这次是由军乐团演奏,需要表现国家公祭本身的端重和力量感,原本《安魂曲》中不断重复的下行伴音就显得过于柔弱无力。”

  为此,敏群在改编中特别加入了一段小号的散板,“这是特意为军乐团的演奏所设计的,在国外的阵亡将士国祭中,军乐团的铜管乐队往往是主要演奏部分,这次也是这样考虑的。”敏群说,小号的音色总是能够给人以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对于自己原创的《安魂曲》,身为老南京人的敏群有着别样的情感,据其介绍,他的外祖母就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目睹者、甚至可以说是幸存者,1937年怀着母亲的外祖母与家人一起匆忙离开南京,躲避攻城的日军。这段历史,敏群至今难忘,也成为此后创作《安魂曲》的灵感之一。

  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那一年,敏群开始创作一系列有关这一惨案的作品,包括了《古城的呐喊》、《永远的痛》、《为了和平》……等,“长时间的创作,让我当时一直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无法自拔,甚至经常在阴雨绵绵的天气跑到中华门等处的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去回忆当时的场景,感受当时的氛围。”

  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敏群一挥而就写下了唯一的这首纯音乐的《安魂曲》,甚至没有留下乐谱。“还是最近军乐团为了排练,问我要乐谱,我才一点点把这首曲子听写下来。”敏群感慨,当时真的是厚积薄发的灵感一瞬,让自己留下了这样一首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如此契合的乐曲。

  从1996年起,至今18年来,几乎每一个到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都会对播放的似有似无的《安魂曲》不陌生,它仿佛天生就为了安慰这里的亡魂而奏。

  如今,这首《安魂曲》有了更为有力量的“不屈灵魂”,随着由军乐团演奏的《公祭乐曲》的奏响,这首慰藉人们灵魂的乐曲将每年都在这里回荡,以跨越国界的音乐之声,告诉每一个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