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为何要对懒怠政官员连发“狠话”?

2015年03月06日 21:1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度提及“为官不为”,令人深思。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指出,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讲到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报告强调,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此前,李克强在今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就放出了类似“狠话”。李克强当时指出,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惩治懒政怠政官员,中国党和政府发出明确信号:为官不为也是一种腐败,不可容忍;同时,针对当前复杂困难经济形势,确保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需要建立这样的组织保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各界对部分政府官员“为官不为”的现象批评声越来越多。今年两会上,更有代表一针见血地提出:以前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现在是“既不要好处也不给办事”。

  一些亟待项目审批的企业家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项目都写入了国务院文件,但至今已过去大半年,仍然审批在路上,推进缓慢。”东北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最近刊发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前,一些政府官员的懒政与不作为,令今年中国经济更添隐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

  尽管今年经济增速指标下调到7%左右,但并不意味着唾手可得。

  “事在人为”,正如中国这句古语所说,如果没有广大政府官员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不仅改革的险滩急流无法闯过,而且经济增长的目标也会落空。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部门、地方存在着对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执行不力的现象,其中就有懒政怠政的因素,引起了高层重视。

  去年6月,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有关部门、单位和部分省(区、市)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去年12月,中办和国办组成的督察组赴福建、天津等16个省份展开督查活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如果说在经济粗放增长的“旧常态”下,一些官员还可以“一张报纸一杯茶”一天天地混下去;那么在新常态下,政府官员就必须更加全神贯注,不能像呆在咖啡馆里一样“放空”、偷懒、发呆。

  针对坊间流传“为官不为”的原因是反腐的论调,一些代表委员直斥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并直言如果还有官员因为反腐而抵触工作,就必须让他换个位子。

  反腐只能促进经济更加健康发展。中国美国商会年初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腐败”已经退出接受调查的在华美国企业的最担心问题行列。

  “反腐从长期看对经济是有利的,因为那会降低企业成本。这与企业重组完全一样。”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依靠放纵腐败来推动经济发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会容忍腐败侵蚀党和国家的肌体,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大局。

  学者指出,为官不为,是一种看不见的腐败。无论原因是懒,是躲,还是心中有私,都要严防重惩,真正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两个清单。

  放狠话,更要有狠招。中国政府承诺的“公开曝光”和“追究责任”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高高挂起。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对懒惰官员祭起惩处的利器。

  两会期间,辽宁省公布了对145名干部因“为官不为”被问责的情况。例如,鞍山市一派出所错误录入犯罪嫌疑信息并迟迟不予纠正的问题;丹东市24名党员干部工作时间打游戏的问题等。

  执行力优势,在中共狠抓“八项规定”落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世界称道。如今,惩治“为官不为”,也需要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招,抓好落实。

  对于如何界定“不为”,仍需要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明确。如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从而让这项旨在消除“太平官”的做法,更加公平有效,让各方都拥有更实的“获得感”。

  中国惩治懒惰官员,并非权宜之计。

  “这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认为,从“有权不可任性”到曝光追责“为官不为”,中国各级政府官员的规矩感正越来越强,这将成为事业向前不断推进的重要基础。(记者 徐扬 李来房 刘斐)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