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指尖上的两会日渐风靡:记者们“瞬间位移”

2015年03月08日 11:5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更广范围的普及,利用App查阅信息、微信群沟通工作如今已经变得十分流行。而这些方式同样出现在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根据记者观察,不论是代表委员还是新闻工作者,大家都经常用手指轻点屏幕,来完成自己在两会上的工作。

  代表委员

  “掌上履职”

  “全国人大的网上有用户名、密码,自己登录到网上去看,会议的材料很多都在网上发布的。感觉很方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邓辉一边说着话,一边用全国人大的手机App下载会议文件。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同样对全国政协的手机App赞不绝口。他表示,之前可能因为发言次数有限,很多委员的意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而现在“委员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和空间都拓宽了”,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记录和交流。

  除了手机客户端,微信群也是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议案提案的重要选择。来自山东代表团的陈雪萍代表告诉记者,赴京途中,山东的一些人大代表便在微信群中“聚集”了。当本报记者在会议结束路过代表委员身旁时,常常发现大家正围在一起忙着“扫一扫”,通过二维码相互添加关注。

  “之前,我发起邀请建立了‘两会农民工心声’微信群,里面包含了89名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律师、工会主席等人。大伙儿的集思广益让自己提交的关于‘农民工维权’的议案更接地气。”安徽代表团的刘丽代表这样表示。

  不过,“掌上”履职并不能“太任性”。比如在会场开会的时候,代表委员们还是以认真听会为主,并不会经常去触碰手机。对于这一点,北京代表团就明确规定,要求代表开会不得用手机刷微博、玩微信。而部分会场也会在开会期间对手机信号进行屏蔽。

  记者们“瞬间位移”

  “各位老师,现在需要‘外籍人士看两会’的内容,麻烦您参会的时候侧重一下。”消息在微信群里发出后不久,本报的前方记者迅速传回多幅两会上外国记者的照片,经过工作人员后台上传、签发等操作,不一会儿,这些照片就呈现在了海外网的主页上。

  运用新媒体技术,如今两会记者采集、传输新闻素材时可以实现“瞬间位移”。虽然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专业设备依然随处可见,但集上述多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却日渐受到记者们的青睐,无论是拍照、录音、录段视频,手机都能迅速完成工作并将新闻素材第一时间传回后方,非常方便。而自拍杆的流行也让记者们“既当摄影师,又做主持人”,一人包揽了两个人的工作。

  当然,记者获取的内容再好,也需要通过平台来呈现。而网络为此带来了便利。例如本报与海外网成立的“两会报道”微信群,就让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及时互动。“通过这个群,我们后方编辑把选题告诉记者,请他们在前方获取新闻线索。而他们在获得资料后及时传到群里,让我们进行加工。”海外网编辑姚丽娜这样告诉记者。

  会务组“保驾护航”

  据了解,本次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均推出了手机App供代表委员们下载。客户端里包含了会议新闻、会议公告、代表委员的发言、议案提案等内容,形式上涵盖文字、图片、视频等,十分丰富。新技术的应用让代表委员领略到技术不仅高效而且低碳。

  那么,如果代表委员不熟悉操作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在两会召开之前,会务组就对部分代表进行了培训。代表委员们在收到短信提示后,通过身份证、手机号双重认证就可以安装全国两会的手机App。

  除了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掌上服务”外,会务组对记者们开展“指尖上的工作”也做了贴心的服务。比如人大和政协分别推出了“人大会议新闻中心”、“政协大会新闻组”微信公众号,中外记者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新闻中心每天推送的新闻发布会预告和服务资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4G等网络服务连续第二年覆盖全会场,为媒体节目回传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柴逸扉)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