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非百姓间的5个小故事:一个承诺 一枚勋章

2015年03月26日 09:4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如果将中非合作50多年的历史比作一幅画卷的话,政治支持、无私援助、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援建、援外医疗等等或许是其上的片片云彩、朵朵繁花。但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看似平凡的中非民众,用自己的人生轨迹,续写着这幅历史画卷。即便不够光鲜亮丽,仍值得细细品味。

  一个承诺

  去年12月,博茨瓦纳环球广域集团秘书萨里亚·穆西和丈夫一起去了中国,他们看了长城、故宫、“鸟巢”……食宿和交通费都由公司承担,公司还特地为他们安排了一名翻译。

  这次旅行,其实是一个跨越10年的承诺。

  “在我为他(南庚戌)工作了5年时,他告诉我,喜欢我对公司的忠诚,当我为公司工作10年时,会给我和我的丈夫一张去中国的机票,”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40岁的穆西这样说道。她从2004年进入公司,至今已11年。

  环球广域集团由在博华侨南庚戌创办,旗下拥有中文报纸《非洲华侨周报》、英文报纸《环球邮报》和《新时代》、多个国家广播电台频率、视频中心等。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这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以前从未想过能出国,但现在我到过地球的另一边,认识了博茨瓦纳以外的世界,”她说,“我太喜欢中国了,我喜欢中国的一切,食物、民众、治安,我现在一闭眼,看到的都是中国。”

  穆西说,她努力为公司工作,希望能帮助公司发展,而公司的发展也能让她更好地养育两个孩子。她在过去10多年间参与了公司的进步,同时她的薪水每年都在增加。

  在非洲,相比从事贸易、基建等行业的中国人,从事文化行业的中国人要少得多。南庚戌说,他有一个目标,通过媒体改善当地社会对华侨华人的印象,正是这份责任促使他走到现在。

  一枚勋章

  1997年初,陕西西安人朱勇作为中国援刚果(布)议会大厦技术合作组第七批成员,来到布拉柴维尔这座位于刚果河畔的城市,这一待就是17年。

  在这个非洲国家从事了17年技术维护工作,朱勇说,他的生活已与这座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8年刚果(布)内战结束后,朱勇是最早返回布拉柴维尔的外籍技术人员。内战后满目疮痍的城市、破坏严重的议会大厦让他记忆犹新。1998年底至1999年初,他先后两次与同事一道对议会大厦的破坏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他说,他当时只希望能尽快复建这座布拉柴维尔的标志性建筑。

  2012年布拉柴维尔军火库爆炸时,朱勇也是第一批赶到现场救援的中国人之一。他说,当时现场爆炸依然在持续,最近的爆炸点距离自己不足200米,但因为爆炸点紧邻一处施工工地,工地里有大量中方及刚方员工在现场作业,他没有时间犹豫,冒着持续不断的爆炸冲击波在现场参与组织救援,最终有40余名工地里的员工被他们成功救出。

  2009年中刚建交45周年,朱勇是获得刚果(布)总统勋章的中国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获得刚果(布)总统大骑士勋章的外国人。

  如今已返回国内的他曾告诉记者,最自豪的事,就是2009年休假时把骑士勋章带回家给父母,看到父母留着眼泪夸,“儿子有出息”。

  一条新路

  3月初,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北郊的“12英里地区”,当地上万名居民举行隆重的公路开通仪式,庆祝由中铁建中非建设尼日利亚有限公司修建的公路竣工。

  这条8.5公里长的公路让居民们彻底告别了出入一腿泥的历史。几年前,每逢雨季,这里是一片汪洋,生活在该地区的居民出入不便,有的甚至靠乘坐小木船出行。如今,一座用钢筋和混凝土修建的平整宽阔的公路呈现在人们面前。

  今年49岁的蒙达特·凯法斯是公路附近“12英里市场”的一个商人,靠贩运甘薯为生。他说,过去这里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是雨季,汪洋一片,连屋子里都是水,他经常背着妻子和孩子外出。即使是大街上稍微高一点的路段也道路泥泞,运输很不方便。

  凯法斯说,这条公路建成后,他的运输成本至少下降了一成多。他说,市场里的几千名商贩和附近数万名居民都是公路的直接受益者。

  40岁的阿朱比·珍妮特也是公路的受益者。这名6个孩子的母亲过去是做小买卖的商贩,一家人的生活靠当公务员的丈夫的薪水维持,有点艰难。如今,珍妮特在公路旁修建了一个零售商店,家里的日子也好过起来。

  “过去,这里的交通一团糟,道路泥泞,小动物到处跑。你看,现在道路多宽敞,路灯也亮了,就像是小伦敦,”珍妮特说。

  一组家训

  “安全、形象、认真、谦虚、宽容”,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教师黄海年逾90的父亲在他远赴东非赤道高原前赠予的10字家训。

  去年3月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工作以来,从事农业研究33年的黄海一直谨记老父亲嘱托,兢兢业业,不敢有违。他最大的愿望是为肯尼亚的农业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他指导学生开展农业项目实习,为当地人编写农业汉语教材,协助建立中肯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试验示范作物的栽培管理、观察记载……

  经过细致的田间考察和研究,黄海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特点,在肯尼亚引进和推广优良的作物,逐步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改变目前市场以洋葱、土豆和胡萝卜“老三样”为主的局面。

  事实上,肯尼亚人对中国农业技术并不陌生,“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不少当地人都略知一二。黄海说:“中国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装备和品种资源,可以对非洲解决粮食危机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中非合作机遇无限”。

  此刻,埃格顿大学农学院的温室大棚里,中国农业专家培育的玫瑰花正含苞待放,不日将吐露芳华。

  一种命运

  与诺贝尔·哈古玛交谈不出10分钟,你会发现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话题都信手拈来,遣词用语间都让人慨叹,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中国通”。

  诺贝尔1983年出生于卢旺达,现为启智佳教育和人力资源公司首席运营官、中非青年未来俱乐部创始人、卢旺达海外侨民协会副主席,在中非投资领域有长达7年的经验。他出身政治世家,父亲是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结束后,卢旺达新政府派驻中国的第一任大使,母亲曾任卢旺达农业部副部长。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彼时在中国留学的诺贝尔担任峰会志愿者。毕业后,诺贝尔先后做过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公司,最终找准他的人生发展方向——人力培训。

  诺贝尔认为,做好留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辅助、推荐投资非常有现实意义,这就像在搭建无数个桥梁,时间长了,这些桥梁所形成的联结就非常坚固,牢不可破。

  诺贝尔说:“现在在中国留学的非洲人有3万多,这些人毕业以后的去留其实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宣传使者。”

  现在的诺贝尔每年在中国与卢旺达之间往返数次,他说:“我从小就去了中国,我最宝贵的时光都在中国,每次我回卢旺达的时候都很兴奋,我从卢旺达回北京的时候也同样兴奋。中国是我的命运,我的命运和中国是分不开的。”

  一个承诺、一枚勋章、一条新路、一组家训、一种命运……5个小故事,只是中非百姓间平等、朴素、真挚情谊的沧海一粟。它们像是中非历史大画卷上的点点珍珠,虽不耀眼仍散发光华。而这幅画卷,还在延续……(执笔记者:海洋;参与记者:吕天然、李爱斌、张保平、蒋新彤、丁小溪、杨孟曦、黄亚男、邓耀敏、张改萍、李京、王猛)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