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改革者上位 请不改革者让位

2015年04月14日 08:5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不改革成本更大,一旦贻误改革时机,往后再亡羊补牢只会事倍功半。正因为此,某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应是从上至下都应有的共识。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总理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回顾这一两年的改革大事记,不难发现改革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很多呼吁多年而未有下文的改革事项、很多曾被认为没法改也改不了的事情,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都给公众带来了惊喜。宏观层面上的户籍制度改革、高考改革、养老制度并轨、价格改革等,不仅拿出了具体方案,一些改革已经见到了实效;微观层面上,社会关注的足球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电力改革等等,也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

  但喊出改革口号,拿出改革方案,并不等于改革已经完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绝大部分改革都需要落实到基层。老百姓对改革能收获多少“获得感”,关键就看是否落实到位。必须承认,举凡深层次改革,就一定会触动利益,一定会对现有游戏规则进行调整,难免在执行上遭遇畏难情绪,进而演化为对改革的消极抵抗。正如《半月谈》报道,有地方干部坦言害怕“枪打出头鸟”而不敢改,也有人认为“改了没什么好处,不改也没什么坏处”。甚至有个别基层干部认为,“只听说谁腐败下台了,很少听说谁改革提拔了,更少听说谁不改革下台了”。这些错误观念,无形中拖慢了改革节奏,非常值得警惕。

  当然,改革走入深水区,啃硬骨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不改革成本更大,一旦贻误改革时机,往后再亡羊补牢只会事倍功半。正因为此,某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应是从上至下都应有的共识。

  一者,只有形成改革的氛围和心态,才能顺利启动改革。一项改革布置到基层,如果抵触心态居多,看热闹的多真动手的少,那么这项改革的推进也会举步维艰。而要形成崇尚改革的氛围,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转变,建立鼓励改革的绩效导向。具体而言,官员选拔、擢升都应加大对其改革成效的考核,那些不出事也不干事的官员则要慎重提拔,阻碍改革的官员还应有退出机制。

  二者,只有形成改革的配套和联动,才能降低改革阻力。一些改革推进不畅不是缺乏意愿,而是缺乏配套。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纵向看,由于外来人员市民化需要付出极大的公共成本,这一成本如何分担是在改革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央地财权事权分配进行更为科学的划分,或者采取转移支付等手段减轻地方负担,会更有利于这项改革尽快见到成效;而横向看,户籍制度改革也牵涉到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领域,如果改革步调不一,同样难以获得全面效果。

  要让各项改革从纸面落实到行动上,首先必须打破“改了没好处、不改没坏处”这一说法。简而言之,让改革者上位,让不改革者让位,就是治理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的最佳药方。

【编辑:查云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