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党报:干部跟群众打交道应处处体现“让”的理念

2015年04月21日 05:1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礼让、谦让、容让、承让,自古“让”字传佳话。下围棋和下象棋有“让先”之说,是闲趣之让;王泰让枣,孔融让梨,是兄弟相让;东汉开国功臣冯异屡立战功,却“行与诸将相逢,往往引车避道”,是同僚礼让;蔺相如对良将廉颇一让再让,让出“将相和”,是国事容让。

  古来官民之间,亦讲求“让”。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能否礼让百姓,考验着为官者的胸怀气量、德行风度。明朝京官董笃行和清朝尚书张英,面对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一个劝老母亲“让出两墙”,一个劝家里人“让他三尺”,皆成就官让民的典范。“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尽管有矛盾龃龉,为官者若是礼让在先,百姓自然礼随其后;假如小肚鸡肠、目空一切,甚至以权压人、强取豪夺,老百姓怎会心悦诚服?

  “老百姓激动的时候,干部不能激动;老百姓发火的时候,干部不能发火。”一位从事信访工作多年的老干部曾这样嘱咐新入职干部。老百姓有抱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激动甚至急眼,也是人之常情。即使干部因此受了点委屈,与维护百姓利益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老百姓决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土地争议、拆迁纠纷、道路摆摊之类的问题,并非没有调解之道。许多时候,就看当干部的能不能撂下脸面、抛出真心,解开老百姓心中的疙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举手投足间礼让几分,反而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然而,总有一些干部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所行所为,令人侧目。有的把自己当成“官老爷”,喜欢耍威风,事事要占先占优。在面对自家与群众的利益纠纷时,不是如张英“六尺巷”那样传佳话,而是以多拿多占留笑柄。在面对群众的怨言、牢骚时,有的领导干部满脸不高兴,甚至一跳三尺高。凡此种种,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位置没摆正。

  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通常,对群众的谦逊礼让被认为是为官者的重要品质。然而,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在日常群众工作中,与群众打交道,处处体现“让”的理念,彰显“让”的要求,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政治本色。我们讲“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首先就应当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百姓利益为重,以百姓之心为心,处处为人民着想,事事同人民商量。

  这两年多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领导干部出行不封路、不清场,下乡轻车简从、不搞迎送,正风肃纪之下,官僚做派和奢靡之风大受遏制,彰显出权力的自律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点赞。理解“让”的真意,坚守为民情怀,何愁干群关系不融洽,又何愁事业发展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良帅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