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还有多少莫名其妙的中介评估没取消?

2015年04月29日 10:18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

  “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总理一席话,正中中介评估乱象的靶心。而能让总理专门发话批评,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有人调侃,现在“审批长征”不见了,“审批长跑”依然存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两年内有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被砍掉,力度之大值得称道。不过,在不少企业看来,表面上审批项目是简化了,但真要办事,却没那么容易。

  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此前在某省考察水利工程建设时,李克强曾询问当地负责人,为什么钱拨下去了、地也批了,却迟迟不开工?对方无奈地说,开工前需要几十项评估,“没有一两年根本下不来”。

  不难看出,中介评估环节之多、耗时之长、成本之高令人咋舌,而其中一些更可谓是“莫名其妙”。试问,除了环评、水评、安评等必要项目,其他的非有不可吗?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将前置评估项目下放后,怎么反而更麻烦了?

  诚然,中介评估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评估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中介服务组织,有利于市场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然而,有一些中介评估,怪就怪在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有些中介机构与个别政府部门并未彻底脱钩,甚至扮演着“二政府”角色;有些中介机构带有垄断性质,部分行业甚至只有一家中介机构;有些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名目混乱、标准不一、漫天要价现象屡见不鲜。

  以市场经济之名,行行政垄断之实,此类中介评估之弊显而易见。增加企业负担、降低办事效率、扰乱市场秩序不说,还容易为权力寻租留通道,给贪污腐败开后门。试想,原本批个项目要一百多个章,现在再加上五六十道关卡;原本行政收费数百元的审批项目,现在缴纳几万元中介费都做不成,当层层评估成了压在企业头上的座座大山,当企业的一大半时间、精力和费用都花在了中介环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何谈起,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又如何激发?这些中介服务,正在蚕食改革红利,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中介评估乱象,表面上看是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监管所致,说到底还是部门权力和既得利益作祟。其实,相关部门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具体审批事项,而是舍不得背后那种高高在上的审批权力,留恋那种被人当财神爷供着的优越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利益。为此,他们不惜明里做减法、暗地做加法,看似把审批事项下放,转身又巧妙地转移给指定的“红顶中介”。只要能搞利益合谋,管它评估项目合理与否、中介机构行为规范与否。有些中介机构之所以那么牛,也正是背后的某些部门权贵在撑腰。

  只要有权力寻租的空间在,莫名其妙的中介评估就难以禁绝。整治中介评估乱象,根本之道在于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加严厉的法律和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斩断灰色利益链条,铲除“红顶中介”存在的土壤。不合法、不合理的评估事项和中介服务,该清理的应坚决清理,并对外公开、接受监督。当然,放和管两个轮子需同时转起来。一方面,对于必要的评估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规范收费,强化监管,完善信用和考评体系;另一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有资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中介评估的作用,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