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民心的向背决定政权兴替(2)

2015年05月06日 17: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问: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为政以德。您在解读遂公盨铭文的时候发现,其中大段文字都在阐述德与德政,教导人们以德行事,可以说是专门记载德治的重要文物。您怎么解读为政以德?

  李学勤:为政以德,就是说,为政最根本的是德。实际上历史上的政治,它总有德与刑两个方面,或者说是有礼的方面,有法的方面,道理是一样的。现代社会也可以这样理解。为政以德,为政最根本的是在德,而不在于刑上,刑是德的一个配合,这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遂公盨的铭文主要是在说德,什么是德?最主要的是为人民服务,为民做好事。禹带领人民浚川治水,是为人民做事,人民拥戴他,因此夏朝是在人民拥护的情况下建立的。我们历史上都很注重民心、德政,这个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民本主义,以民为本,也就是《厚父》讲的民心是本。

  问:您长期研究甲骨文,是古文字学专家,也是位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您能和我们说说“德”、“法”和“廉”、“腐”、“监”等字吗?

  李学勤: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中国的文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德”、“法”等字最原始的我们今天可能还没有发现。现在一般认为,我们比较早、比较完整的文字系统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占卜记录,有些内容并没有反映。甲骨文的“德”我们没看到,不过道理很明白,“德”字,首先它是从“心”的,它是种精神性质。有一种说法是,上头是一个“直”字,直心,心要直,心要正,正直就是德。至于“法”字,古代的“法”字不是今天的写法,而是“灋”,三点水,右面有一个字指长犄角的动物,底下还有一个“去”字。传说当时有一种动物叫这个名字,这个动物看到不正直的人就会用角去撞他,后代衙门背景上画的就是这种动物。这些说法都是后人的传说,不过无论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献上来看,德、法等这些观念的起源都是相当早的,因为在夏商周三代时期政治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礼法之类的一些观念已经产生了。“廉”字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棱角,一个东西廉,是他的边、角,“廉”就是形容一个人很有棱角,很正直、很清廉,不是模糊不清的人,而是清清楚楚的,所以“廉”字的意思就是清楚、明白。“腐”字就是肉坏了,它是从“肉”,上面的“府”是声符,“腐”就是坏了,烂了。

  再从甲骨文来看几个和监督有关的字。“监”字,甲骨文是一个人睁着眼睛往下看器皿。古代以水为镜,“监”就是从器皿中照看自己的脸,所以本意是察看,有监督、监察之意。“律”字的右边是“聿”,“聿”字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与写有关系,“彳”指行走、道路,所以“律”字就有写出来的规则、道路的意思,也就是法律了。“束”字的造型是用绳子把木柴捆起来,捆绑的意思,“约”是“系”做部首,也带有用丝、用绳捆绑的意思,也就是约束、束缚了。

  “反腐败工作,一是超乎我的想象,二是它确实是我们党健康的表现,有力量的表现”

  问:您怎么看待十八大以来的正风反腐工作?

  李学勤: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工作,一是超乎我的想象,二是它确实是我们党健康的表现,有力量的表现。这是很深切的体会,反腐败有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是我们党有问题的表现,而是我们党本身健康和进一步健康的表现。

  从整个干部群体来说,腐败分子只是一小部分。正风反腐,一个是风气的问题,一个是罪行的问题。罪行的问题是在风气基础之上的突出表现,比起我们党来说还是少数。作为一个党员,应该对我们党有自信。

  风气方面的变化影响在逐渐深入,不能说这个工作已经做完了,可是怎么样从根本上好转,不仅仅是打几个“老虎”的问题,这是起了很重要的震慑作用,但还得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教育和引导问题。

  问:结合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您对今天治理腐败有什么建议?

  李学勤:就是礼和刑的问题。用法律来惩治腐败,这是绝对重要的,而且应该继续坚持,变成一个常态的法治化。腐败本身就是犯法,必须受到法律的惩治。另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宣传、加强教育,严明纪律和规矩。更多地从正面、从积极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扭转这样的风气,使风气越来越清明。中国古代说吏治清明,清明跟腐败是相反的。吏治能够清明,官员做得很清楚,老百姓能看得很清楚,结果也很清楚。“清明”两个字很重要。

  “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成为礼乐之邦、和谐之国”

  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您怎么理解中国梦?

  李学勤:复兴这个词很好,因为中国本来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个地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中国梦就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希望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整个世界人类的。自古以来,我们常常说礼仪之邦、礼乐之邦。要有礼有乐,把“乐”字放进去,为什么?乐的一个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好的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将它所蕴含的内容深入人心,从而对人们产生影响,甚至可以移风易俗,所谓乐“可以善民,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是可以尽善尽美的,它是和谐的,和谐才有音乐。所以礼乐都是以和谐为基础,是和谐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暴力的、压迫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高雅的爱好,如读书、听音乐,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用健康的方式来提高精神境界。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大同、倡导和谐,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成为礼乐之邦、和谐之国。

  问:您一生与书为伴,对领导干部读书有什么建议?

  李学勤:要提倡精读。精读什么书?很多书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包括一些国外的书。但基本的书还应该是我们中国的历史,通过历史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历史的重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五千多年的文明究竟怎么发展来的,对于我们国家的伟大和前途会有更准确的认识,以史为鉴。古时学者大多主张经史并重,甚至规定读书必须“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即使是为初学者的“蒙学”,历史知识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了解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经典,了解文化。

  问:请您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题写一段寄语。

  李学勤:“民心惟本,厥作惟叶”。这是《厚父》简里的。这句话有很多不同解释,我个人的解释是这样,它前面特别讲民心难测,民心要反对你的话也没办法,所以“民心惟本”就是说民心是政治的根本,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政权兴替。“厥作惟叶”,就是民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倾向、说什么样的话,都是从民心里派生出来的,所以民心决定了人民的趋向和发展。总之,就是要重视民心、重视人民。(采访整理:景延安 施希茜)

  嘉宾简介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1年9月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采访札记

  孜孜追索中华文明之源

  从甲骨文到简帛到青铜器,从文字到历史到文明……对李学勤来说,追索中华文明的根脉,探源中华文化之源,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来自历史的使命。

  四月的清华大学荷清苑,草木葱茏。我们走进李学勤简朴的家中,客厅偌大的书柜,装满了历史、文化与考古类书籍,与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的身份颇为契合。然而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文物的学者,李学勤的家里却没有一件古董文物。李学勤的老伴说,他虽然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但从来不买文物。

  对古文字、古代历史、古代文明的研究伴随李学勤一生。耄耋之年的他,现在依然还会去考古现场,平日里主要是看书,写东西,做研究。李学勤的老伴告诉我们,他一心搞学术,一直搞学术,这么大的年纪也闲不住,现在每周四在家里还给学生上课。李学勤在一旁笑,对老伴的评价不置可否。

  1996年,李学勤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历时五年,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一直推到夏代初年。2008年,散落于香港的战国时期珍贵竹简入藏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简”。此后,李学勤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2500多枚珍贵的国宝中。他说整理工作并不容易,大概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反复琢磨思考,需要无数次讨论研究。面对这古老又深奥的“历史”,李学勤敬畏而谦逊,他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探索来自历史的馈赠,努力在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用扎实可靠的报告,给逝去的历史、现在的同仁和后辈的学者一个交代。他说,“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愈发渴求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怎样走向何处。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就像是若干碎片,发现得越多,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大。清华简选择了我们,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

  时间的脚步未曾停歇,而历史的厚重亦不曾泯灭。对李学勤来说,研究历史、追寻文明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寂寞的路,其间的辛苦与颠簸,唯有身处其中方能知晓,而同样的,最后的喜悦也会更加鲜明。

  历史在增厚,文明在传承。李学勤探寻历史、探源文明的足迹,犹如在前进的道路上为后辈的学者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正是有了这样的学者,文明与历史才不会老去。一个文明不曾逝去,才能给未来更多的自信和骄傲。与文明对话,为历史补白,已然成为李学勤毕生的追求,而他探索文明脉络的征程,仍在继续。(施希茜)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