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6.36万个数字教育教学点建成 “上好学”难在哪儿

2015年09月08日 13:3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全国6.36万个数字教育教学点去年底全面建成——

  “开齐课”后,“上好学”难在哪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去年底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开齐课”的目标基本实现,但“上好学”仍面临巨大挑战。

  简单“增量”,难有实效

  被誉为“康巴教育明珠”的康定中学楼顶上,挺立着五口“大锅”,平时只有一口亮灯,其他常年不亮。这些卫星接收装置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为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工作的真实缩影,隐喻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及其结果。

  以“农远工程”为代表的“模式一”,是由国家发动,为贫困地区学校“输送”设备的增量改革。2003年国家启动了为期5年、共投资110亿元的“农远工程”项目,主要让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直接部分或全部播放城市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以解决因缺少教师或本地教师教学质量不高问题而进行的替代性教学。这对于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作用,但实现“上好学”目标效果并不明显,项目结束,“大锅”的灯也就熄灭了。

  以全日制远程教学为代表的“模式二”,是由名校和企业合作发起,通过卫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实况直播、录播或植入城市名校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以达到城乡学生“异地同堂”的存量改革。目前,该模式已覆盖云、贵、川、晋、陇、赣、渝省市500多所学校。

  为什么“模式一”难有成效?有贫困地区校长反映,这种课堂教学实录往往是“死资源”,难以满足千差万别的农村学校教学需要。去年,我们对西部“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4个省、11个地市25所开展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普通高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一个相互矛盾的现象:76.1%的教师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对他们的教学或专业发展有较大帮助,但高达77.9%的教师说他们从未看过或很少看过。此外,70%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名校教师缺少与本校学生互动;70%教师认为本校学生基础薄弱,压力大、焦虑程度较高;51.6%教师认为教学中看电视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

  学生学得困难的呼声也高:54.5%的学生反映,自己基础较差;45.1%的学生反映,自己学习习惯不好;41.9%学生认为,名校录像的教学速度和难度均超出了自己学习能力。

  此外,还存在学校改革乏力、地方政府支持力不从心等困难。

  搭上发展快车,贫困校变化大

  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是我国独创的新型教学形态,是一种以“母鸡带小鸡”、名校带动贫困地区学校发展的模式,通常一所名校可以带几十所,甚至几百所。

  贫困地区学校搭上城市名校发展的快车,将会带来五大变化。

  第一,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一大批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

  第二,大幅度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相当于提供了大规模的、低成本、高水平、长周期培训,改变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模式。

  第三,通过“链式发展”,实现了城乡学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以往对民族学生教育往往由成人垂直教育,效果并不好,而远程教学通过城市学生与民族学生同伴间的横向影响,效果更显著。

  第五,解决了贫困地区学校发展道路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9%的学生、76.5%的教师、87.8%的校长和84.4%的家长认为,全日制远程教学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生与城市名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点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应用

  第一,以创新思维,促进教学点存量改革。教育信息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工作,唯有进行创新思维,打破固定的、格式化的惯性思维,进行增强“造血”功能的存量改革。

  第二,避免以良好愿望代替教育规律。有媒体报道,教学点一名教师通过资源可以“开齐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程”,这位老师“虽然一句英文都不会讲,但却利用资源把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这令人十分担忧,那些对于城市孩子而言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可能是“夹生饭”,“吃”不好还可能倒了“胃口”。这往往是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中哪些可以“输送”,哪些不可以?要想“输送”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在没有深入研究、反思、小范围实验等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推广,难免会陷入新一轮循环之中。

  第三,建立城乡学校教育联盟,形成共同发展机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不仅需要“送”下去,还要用起来、看得见成效。这需要城乡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联盟,为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提供系统支持。

  “上好课”如何才能实现?笔者认为,必须大力吸纳和推广民间成功经验,通过存量改革,触及更深层的问题,对教育现有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发展困局。

  (作者张杰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陈鸿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