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变化趋势:女性比例提升

2015年09月08日 14:1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 

  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变化趋势解读

  ——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

  对1987年~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性别纵向隔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参与程度整体上呈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此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程度以2000年左右为分界点,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这为正确评估和判断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性别隔离提供了支持。

图1:分性别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变动情况(1987-2013年)(万人)

图2:分性别高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1987-2013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急速扩张,女教师所占比例也逐步提升。1979年,大陆地区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为23.7万人,其中女教师仅6.07万,占26.2%;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49.7万,其中女教师71.4万,占47.7%。毫无疑问,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的性别结构日趋均衡,这是中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成效最为卓著的一个领域。

  但总体上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的提升,是否一定意味着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隔离状况是在改善?本文将利用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分性别数据资料,对1987年~2013年这2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性别纵向隔离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深化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性别隔离状况的研究。

  性别与职级分布的描述统计

  专任教师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二是承担教学任务。科研、行政双肩挑人员,其他职称系列的教学人员,具备两个条件,均应算入专任教师。本文数据主要来自教育部公开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各省区市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的分性别数据资料。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关系,主要对1987年~2013年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性别隔离指数的测算,将同时使用邓肯指数(D)、标准邓肯指数(Ds)、卡梅尔-麦克拉克指数(Ip)和平方根指数(O(x))这4种性别隔离指数进行测度,并主要使用平方根指数分解各职级对性别隔离总指数的贡献。

  ——普通高等教育教职员工整体结构变动趋势

  高校教职员工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1987年~2013年的27年间,普通高校教职员工的规模从96.9万增至229.6万,专任教师在高校教职工中的比例也从39.8%提升至65.2%。

  考察分性别高校教职员工岗位结构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男女职工在岗位结构变化的趋势上基本一致,但相对而言,女职工队伍的专任教师比例增幅更显著,27年间增长了35.5个百分点,在其他岗位上的比例则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缩;而男性教职员工则是在专任教师(+19.4)和行政人员(+5.0)两个职位上有明显增加,在其他岗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中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左右是普通高校教职员工岗位结构变动的拐点,此前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对较为和缓,2000年后,专任教师队伍在高校教职员工中的比例开始较大幅度的增长,高校女性教职员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甚至超过了男性,而高校女教职员工“行政化”的说法显然有违事实。

  ——分性别专任教师规模的变动

  1987年~2013年的27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规模急剧增长,其增长变化可以以1999年左右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87年~1998年的平稳期:专任教师规模基本维持在40万左右;第二阶段为1999年至今的急速扩张期:专任教师规模以平均每年增长近8万的速度扩张。普通高校专任女教师规模的增长变动也与整体的格局一致,专任女教师从1987年的10.7万增至2013年的71.4万,总体规模增加了60.7万,高于同期男性50.4万的增幅(见图1)。

  但高等教育中女性总体参与程度的提升是否也有助于性别垂直隔离状况的改善呢?抑或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高等教育中,但女性却可能更多是聚集在层级相对较低的职位。要回应这一质疑,需要对不同职称层级专任教师的性别结构、男女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不同职称中女性专任教师的比例变化趋势

  数据显示,不同职级女教师的比例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各个职级的提升幅度(百分点)分别为:正高级19.6、副高级25.8、中级24.2、初级24.1和未定级20.9。与此同时,“随着职级的提升,女性所占比例递减”的这一职级差序格局在过去的27年间也基本维持,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和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级及以下相对较低的职级上,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各级跨越50%分水岭的时间分别为:未定级2001年、初级2002年、中级2010年。也即高校低职级专任教师队伍已经步入了女性主导的发展阶段,而正高级职称则依旧还是男性占绝对主导的状况。

  ——分性别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相对各个职级女性比例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趋势而言,分性别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分布和变动才是解密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的重点所在。纵观1987年~2013年间高校男女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无论男女,专任教师的职级结构都是从典型的“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球型”转化。总体而言,男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改善要优于女性,突出体现在男性高级职称的增幅显著高于女性,且各层级间差距也显著小于女性,也即其职级分布相对更为均衡。相对男性而言,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存在中低层级的比例相对较高,而高级职称的比例则相对偏低(见图2)。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过去20多年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男性而言,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下沉”情况依然较为突出,这也可能是研究者认为女性在普通高校中被“底层化”“边缘化”的一个原因。但严格来说,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中,女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虽然相对男性依然更多聚集于相对边缘和较低职级,但这种边缘化和底层化的程度并不是在被强化,而是在逐步削弱。

  性别隔离指数

  ——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的变动趋势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揭示1987年~2013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整体变迁趋势,本文同时运用D、Ds、Ip及O(x)四种性别隔离指数对其进行了测度。四种指数均是数值越大性别隔离程度越高、数值越小性别隔离程度越低,故这些指数所勾画的变迁路径有助于我们从大的趋势上对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作出判断。

  结果显示,无论用哪一种指数来测度,在过去27年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动态势:1987年~2000年间,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隔离呈现逐步上升的发展态势,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性别隔离指数开始趋于回落,目前总体的性别隔离程度又回到了1990年左右的水平。

  ——不同职级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对总指数的贡献分解

  平方根指数的可分解性使我们能够深入洞察不同职业层级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对总指数的贡献。总体而言,在过去27年间,男女专任教师在正高级职称级别上的性别分布差异一直对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指数起着拉升的作用,且其贡献在1998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下,基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男女专任教师在副高级职称的职级上性别分布差异在过去的20多年间对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的性别隔离指数的贡献则呈现出以1996年为拐点,先小幅波动增长到后来稳步缩减的格局,但整体上其数值依然为正值。

  而在中级职称这一职级,1987年~1992年间其对总指数的变动影响甚微,此后则总体上是对性别隔离总指数起到消减的作用,但其消减幅度存在一定的波动起伏。在最低的初级和未定级职级上,其对专任教师性别隔离总指数的影响总体上也是起到消减和拉低的作用,相对中级职称,初级和未定级整体上对总指数的影响幅度是趋于缩小。

  (■ 贾云竹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