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教育能否缩短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15年09月10日 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互联网教育能否缩短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写在第31个教师节之际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马海燕)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教师节。

  中国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市二十二中的老师和学生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作业盒子”。这个基于数字化的学习辅助工具,连接老师与学生,记录作业数据,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知识环节,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小学教师汪昌祥,终其一生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却从未见过山外的这些教辅新产品。三尺讲台,两寸粉笔,仍是他的主要教学工具。他的学生们收到的开学礼物最多是新书包、新课本、新文具。

  汪昌祥和其他9位教师获得了今年首届启功教师奖。这是中国首个面向县及县以下基层从教30年以上教师的奖项。贫困地区教师的坚守和奉献让人感动,也让人们看到中国教育还有如此贫弱的地方。

  大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板书、网络化作业,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教学设施设备及电子用品都离汪昌祥的学生很远。人们更担忧的还不是硬件的差距,而是在硬件背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水平的差异。

  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降低引发高层关注,2012年开始实施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但这些降分特招上大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规模基础教育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与此同时,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拷问着薄弱地区的教育向何处去。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说,政府要均衡配置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广大教师也要平等施教,为促进社会纵向流动铺就宽广道路,让更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勤奋学习和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互联网改变教育一直是各方谈论的热点。各种数字化学习软件和平台让城市学生的家庭教辅、师生互动等锦上添花,但很少有人把视线投射到最需改变的偏远地区基础教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利用远程教育将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发送至偏远地区时,这些先进教法也只能限于少数地区少数教室,老师们要到一个有网络的教室才可以观看学习。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说,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探索免费、低门槛、可大规模推广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就格外重要。

  有城市老教师在退休后参加过若干次贫困地区支教,发现要靠短期志愿者去提高一门课的教学水平非常困难。她设想的理想状态是为中小学阶段每一学期、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挑选城市里最好的学校中最好的老师讲出来,然后放在公共的网络平台,供教育资源贫弱地区的老师免费观摩、学习。这比老师们去城市上几节观摩课、参加一些培训计划,比城市老师下乡支教更系统、更有效。

  现在的问题是各个地方使用教材不同,高考题目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动员机构在每个省份找到优质师资,按照教学进度,建立一批优质课公共资源,提供不同的学习版本,进而建立一个公益开放平台,把这些课程放上去。

  国务院参事汤敏近年来到处呼吁用慕课手段(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实现教育公平。他建议,向每个学生发平板电脑,把所有的课本、练习、老师讲课视频放进去,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上课,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一部平板电脑最便宜的只有几百元人民币,聚集各方力量,这些不是做不起来。(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