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部塌陷”: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透视

2015年10月21日 09:2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生均经费统计描述出的“中部塌陷”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毫无疑问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现象备受关注,需要指出的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既是这种空间不均衡的突出表现,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引致性因素。

  那么,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空间差异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均表明,省域尺度下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均衡程度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出现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曲线趋势,2005年前后差距最为明显,2005年后这种差距虽然有所减小,但较2005年之前仍有扩大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口径划分的东、中、西地区为单元的测算则显示,扩招伊始的1999年,三地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7450元、13281元和11603元,梯度递减格局明显,这种格局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一致;但三地区在2011年则分别变为27442元、18375元和22644元,中部地区同时滞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

  如果再分析不同地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动态变化曲线,就能够看出在1999-2006年间,各区域高等教育财力资源对大规模扩招均准备不足。东部和西部地区仅仅保持了年均0.8%的微弱增幅,中部地区则出现了年均1.7%的降幅,可以说,中部地区的准备在这段时期内尤为不足。2007年后,随着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日益重视,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有了快速增长,其中中西部表现更为明显。2007-2011年,东、中、西部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保持了8.95%、10.53%和14.73%的年均增幅。西部地区的高增幅得益于“西部大开发”倾斜性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尽管增幅较低但基础较好,相对而言,低谷出现在中部地区。

  生均经费支出空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统计描述可以看出,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背后是长期存在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空间差异,“中部塌陷”只是这种差异在现阶段的典型特征,消弭这种差异,还需各方长期的努力。

  为推进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我们可将省域尺度下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空间不均衡的成因大致分为财政投入强度和高校自筹能力两部分的差异。其中,财政投入强度可细化分解为地方财政收入、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校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后二者分别视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相对投入和对高等教育倾斜度。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决定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和创新能力两个指标进行刻画,分别通过非农人口比重和人均专利授权测算。除此以外,在校大学生数量显然也是影响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数据计算表明,1999年以来,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90%是由上述影响因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看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的情况:

  经过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利值分解法测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现阶段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影响度最大。动态地看,在上述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素在1999年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贡献”约为70%,到2011年则下降为41%。换言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的相对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这源自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以及释放政策红利等缩小了人均财政收入的省际差距。尽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素的相对贡献率在下降,但目前仍是导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出现省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我们看看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反映着区域综合发展状态,也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化发展能够通过产业升级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既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财力的方式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除财政拨款之外的经费筹措空间。区域城市化进程在1999年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贡献”约为17%,到2011年则上升为30%。这种扩大化的趋势一方面源自于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区域城市化进程对高校经费筹措的影响在强化。

  再次,我们看看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意愿和对高等教育倾斜度产生的影响:

  以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刻画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相对投入在2001年之后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贡献”由正转负。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相对投入成为弥补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力量,这源自于先前滞后地区教育财政支出相对比重的显著增加,但弥补差距的力量现阶段作用力仍较弱,2011年其相对贡献率仅为-3.59%。以高校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刻画的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倾斜度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贡献”则由1999年的4.43%快速增长为2011年的27.42%,地方政府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对高等教育倾斜程度近年来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四,我们看看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创新潜能,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优化经济发展效率等方式反哺于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间创新能力不均衡也是引致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重要因素,以人均专利授权刻画的区域创新能力则在1999年之后存在有波动的扩大趋势,但其对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相对贡献率则稳定在8%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目前高等教育财力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响应还有待深化。

  第五,我们看看在校大学生数量产生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数量显然会对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产生下行压力。除2009年和2011年等个别年份外,在校大学生数量对大规模扩招之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影响强度较弱,但在2007年之后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各省域招生规模变化密切相关。

  推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衡化的对策

  尽管囿于特定的发展条件,我国高校生均经费支出还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但通过某些政策可控变量能够部分地弥补这种差距。

  第一是加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旨在弥补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对高校办学经费支持的不足,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差距导致的省域间高等教育投入落差。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发挥其杠杆作用,通过落实中央财政的“以奖代补”机制强化地方政府针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二是考虑高校毕业生“西向东”的基本流动特征,中央财政应对中西部毕业生净流出地区追加补偿,尽量弱化因毕业生流动出现的相对落后地区向领先区域“倒贴”现象。

  第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

  现阶段影响地方财政投向高等教育的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对所属高校及地方高等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并没有完全理顺,二是高等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和迟效性的特点,特定政府任期内可能无法得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回报。强化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除了中央财政的奖补机制外,还需要明晰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角色及其权利和义务,推动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以此调动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对地方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的最低比重做出要求,鼓励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投向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是充分释放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西部通过产业转移、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培育创新能力等方式能够充实区域经济基础,拓展财政收入空间,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潜在来源,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和资金渠道的多元化。针对当下存在的高校生均经费“中部塌陷”现象,需要进一步在“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下系统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发展能力,构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并适当增加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的倾斜度。

  第四是建立对高等教育资源空间虹吸效应的防控机制。

  针对滞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可能被发达地区过度吸走,一是鼓励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冗余资源向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地区转移;二是滞后地区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加大对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三是滞后地区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确保本地有较多的工作岗位留住高校毕业生,并通过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招徕。

  (于伟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