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观察: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引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方向

2015年12月01日 09: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习近平将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来源:央视综合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刘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2月4日至5日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与非洲作为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悠久的合作历史,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非合作论坛也将激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活力。

  “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可谓历史悠久,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坦桑尼亚期间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非长期合作关系的总结和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杨宝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非命运共同体”虽然是新概念,但绝非新现象。中非合作在不同时期体现出命运共同体的不同特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从二战后的“共生存”走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非洲国家按西方大国要求调整发展节奏,但结果证明这种调整非但没有取得预期增长,相反问题层出不穷,非洲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大国和原“宗主国”对非洲大陆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于2000年提出了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切合时代发展的重要合作机制。

  在中非合作论坛之前,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更多讨论的是中国和具体某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但其实非洲国家间有很多相似性,而且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非洲国家之间的“抱团”趋势也愈加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邓延庭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敏锐地把握到了这种趋势,将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合作对话,在这个框架下继续保持和单个国家的双边关系,对中非政治对话和经贸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杨宝荣评价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事实上重新把非洲拉回国际舞台关注的重要范畴,同时外界关注度的提高也进一步改良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投资环境,这从客观上证明了中非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机制越来越成熟,目前已成为中非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非合作的一面旗帜和引领国际上对非合作的机制。

  “从‘共生存’走到‘共发展’,下一个阶段中非合作的目标将是‘共繁荣’。”杨宝荣认为,非洲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大力合作直接相关。随着中非“三网一化”合作不断推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延伸,中非合作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安全形势和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位,而非洲很多国家属于资源出口型国家,石油和矿产价格的大幅下调,导致很多非洲国家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国际社会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加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非洲国家急需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这样一个对话机制探讨经济增长、应对中非合作挑战以及推动全球合作的方案。

  “今年即将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是由各国最高领导人参与的峰会,其频次和举办地很好地说明了中非合作论坛的平等机制。”邓延庭分析说,中非合作论坛与其他西方大国和非洲的合作机制不同,是一个完全平等的对话机制,“最起码会议轮流举办,不仅中国可以举办最高级别的峰会,非洲国家同样也可以承担这一任务。”

  邓延庭还指出,今年的峰会在非洲举办,也可以更多地让非洲民众提出诉求,让中国决策者知道非洲人民需要什么,将他们的所需所想“打包”进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非政策中,这将是此次峰会另一重要意义。

  中国和非洲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国家整体崛起的“非洲梦”是“世界梦”实现的重要前提,只有这两个地区真正实现发展,世界繁荣的内涵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和非洲也是推动全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因此,本届峰会所讨论的议题决不会是任何一方单独的问题。非洲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和世界关切的问题。专家预计,峰会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双方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中非关系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更高水平。(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