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2015年12月27日 09: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与精打细算的会计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然而,记者在日前采访时,听到多位科研人员吐槽:到年底几乎天天算账、对账、报账,都快成专业会计了。

  这不是开玩笑。据了解,每年年初申报项目和年底财务报销时,科研人员特别是实验室(课题组)的负责人,都要像会计一样精打细算。申报课题的时候,他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确预算未来几年要花的每一项经费,如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仪器费、试剂费等,以免将来超支或者不够;项目结题时,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如果“对”不上,就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对齐”,否则就不能报销。据介绍,科研骨干每年光在经费预算和财务报销上花的时间,就多达两三个月。如果加上填写项目年度进展、工作年度考核等,所花的时间就更多了。

  难怪许多科研人员感叹:自己由“一线”变成了“离线”,在正常工作时间内,能真正从事科研的时间连1/3都很难保障。为“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们不得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加班加点搞科研。

  科学家被逼成了会计,其背后是不科学的管理制度。同其他工作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管理。特别是涉及国家财政的科研经费,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经费预算、财务报销等制度认真把关、严格审计。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现有的一些科研经费预算方式和财务报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科研规律。与可按预定计划进行的盖大楼、修大桥等工程类活动不同,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其进展难以准确预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今后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使用多少试剂,在申请项目之初是很难“计划到位”的。因此,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做出大致的规划。相应的,所需的经费也只能是粗线条的“概算”。如果要求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之初就精确预算、到项目结题时实际花费与最初的预算一一对号入座,岂不荒唐?

  之所以出现这种违背科研规律、不切合科研实际的规定,恐怕与一些部门根深蒂固的“管理”思维和长期形成的“一刀切”的懒政作风不无关系。

  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们不被信任的心酸。毋庸讳言,近些年确实出现了个别科研人员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超比例用科研经费给工作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等违规、违法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既要严格追责、依规依法惩处,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客观地说,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除了极少数科研人员道德品质不好外,还与我国的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不高、薪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比例过低等密切相关。解决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根本之道,恐怕光加强预算管理和报账制度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改革让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付出、贡献相匹配,过上衣食无忧的有尊严的生活。

  宁静方可致远。科学研究是异常艰辛的智力探险,只有投入全副身心、长时间沉潜探索,才可能取得突破。科学研究是在全球舞台上的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研究成果比同行晚发表一天,就会与“原创”失之交臂——对科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呢?

  管理的实质是服务,服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赵永新)

【编辑:刘羡】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