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打破GDP增速“以快为好”的惯性思维

2016年01月20日 11:2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打破GDP增速“以快为好”的惯性思维

  对于6.9%这个25年来最不亮丽的GDP数据,重要的不是纠结于数据有多低,而应看能否从历史轨迹中得到启发,面对新的情况和挑战,找到让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走下去。

  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2015年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创25年新低。

  6.9%的增幅符合此前预期,表明中国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以到2020年要实现的经济增长战略目标估算,今后5年年均GDP增速达到6.5%就可实现。从这个角度看,2015年6.9%的经济增长奠定了一个不坏的基础。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6.9%的增幅是在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达成的。此外,2015年还出现了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萎靡向国内传导通缩因素等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新情况。因此,6.9%的增长,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劲远远超过悲观者的预计。这一点从产业分布看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增长稳定,第三产业增长迅猛,第二产业局部微降,下降较明显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这一方面表明经过刺激政策周期以后,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利润效益确实在递减,外部环境对进出口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升级已初见成效。

  许多人会因GDP创25年来最低感到担忧。但实际上,在中国经济规模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之后,单纯纵向比较已失去原先意义。经济增长的高与低,核心指标是看能创造多少就业率,能否给居民带来收入增长。在经济规模分母较小时所创造的就业率,随着分母变大,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可达到同样效果。比如,过去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8%至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实现,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提出“保8”口号的原因。而2015年,6.9%的增速就确保了创造1100万就业岗位的任务提前完成。而从居民收入看,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GDP增幅0.5个百分点。核心指标向好,足以降低对GDP增速的敏感度。

  体量小的增长速度快,体量大时增长速度慢,这是经济增长的常识,也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而1990年以来的年度经济增长轨迹,还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1990年因为处于治理整顿期,形成了第一个低谷,1999年至2000年形成了第二个低谷。第一个低谷,随着1992年国内改革步伐加快迅速摆脱,出现了一个为期8年左右的景气期;第二个低谷,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快对外开放,也出现了一个为期近8年的景气期。这表明,改革和开放,就是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平稳增长的秘诀。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需要采取以快为好的标准的时候。对于6.9%这个25年来最不亮丽的GDP数据,重要的不是纠结于数据有多低,而应看能否从历史轨迹中得到启发,面对新的情况和挑战,找到让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走下去。

  其实,路径已经选择好,即战略上推进各领域的深化改革和最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战术上做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拓展的平衡。关键是,不能懒为、不为或乱为。只要革除积弊,中国经济就能迈过坎坎坷坷,应对各种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变数,保持明朗的前景。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