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2020年将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2016年01月22日 15:0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北京2020年将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完成中心城棚改意味着什么?

  摘登

  关键词:

  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过去五年,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以租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完成8.3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56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6年抓好安置房源对接,完成3.5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筹集保障房5万套,加强保障房建设和使用管理,加大货币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多种方式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十三五”规划》

  对话

  张立新李岩谈中心城棚改

  北京晚报:去年东城区棚改取得了哪些进展?

  东城区副区长张立新:东城区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最密集、平房院落最集中的地区。2015年,东城区组织实施了全市最大规模的简易楼群——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试点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申请式搬迁,启动城中村边角地——西忠实里项目环境整治,推动搬迁滞留区——宝华里、西河沿项目,加大平房修缮和危旧楼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8户,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

  北京晚报:“十三五”东城区棚改有哪些设想?

  东城区副区长张立新:“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在推动非文保区更新改造方面,将以危旧平房和简易楼为重点,围绕天坛周边、永外地区、北京站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成片更新改造,兼顾周边零散用地更新,加快改造进程,实现区域面貌的整体提升。

  具体到今年东城区将努力完成5000户棚改任务。推进完成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加快宝华里项目滞留户搬迁,启动望坛项目征收,目前该项目抽调百余名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参与前期调查工作,已累计完成5600余户的走访调查。另外,还将完成西忠实里项目腾退并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完成南中轴路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征收工作,完成西河沿危改项目搬迁,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按规划推进前门东区建设,全力抓好东四三至八条、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并修缮四类以下直管平房1500户。

  北京晚报:西城区去年棚户区改造情况如何?

  西城区副区长李岩:西城区2014年以来已有1.72万余户居民从棚改中受益,其中去年棚改任务共计52项,通过征收、拆迁、腾退、修缮等方式共改善10603户居民的住房条件。

  北京晚报:西城区今年要进行哪些棚改项目?

  西城区副区长李岩:今后五年,我们初步确定重点推进项目120余个,涉及居民3.5万户。其中,今年我区重点推进40项棚改任务,其中新纳入棚改计划6项,结转任务34项,全年力争实现改善6000户以上居民住房条件的目标。今年的工作重点一是推进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菜园街及枣林南里、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签约工作;力争完成百万庄北里项目收尾;启动德宝7号地征收工作;朝阳庵、法源寺等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是加快核心区风貌保护工作,将继续按照“居民自愿、平等协商”的工作原则,加大核心区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并同步实现片区改造修缮、业态提升、文物保护的工作目标。边腾退、边修缮、边提升,加快白塔寺、什刹海、杨梅竹斜街“老三片”和宣西北、大剧院西、天桥北“新三片”项目腾退,实现区域环境整体提升,力争法源寺等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三是确保群众居住安全,加大老旧房屋修缮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协调驻区相关单位,综合维修70栋楼房,改造翻建、解危修缮平房1500间,推动30栋简易楼解危排险腾退。

  本报记者 左颖 J170

  点评

  更多地尊重棚改户的需求差异

  市政协委员

  市工商联副主席

  民进北京市委常委

  王报换

  棚户区改造,一直存在3大难题,拆迁难、安置难和资金难,如何破题,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思维。目前棚户区安置房规划配套缺乏协同兼顾,而如果配套完善甚至是“高配”的安置房,相信能够更好地促进棚户区改造。我们应该更多地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棚改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应该将棚户区改造与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相结合,协调中央和北京市两级行政资源和力量,制定棚户区改造的总体规划和统一基础配套标准。棚户区改造群众最关心的是改造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有保障,而这个保障应该是统一的标准,不仅要在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合理投入城市基础配套,还要保证配套质量不低于棚改区甚至中心城区水平。应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在改善棚改户居住条件、确保基本生活品质的同时,要尊重棚改群众的需求差异。

  本报记者 孙颖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