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歧视职高生”有道歉也要有反思

2016年01月29日 11:4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出现在1月25日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是典型的“歧视”,也是“一竿子打了一船人”,海盐县行知中学为此道歉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天底下,难道职高生一个个都是“小混混”,一个个都是流氓地痞?

  当然,“歧视职高生”,有道歉也要有反思。

  所谓“反思”,也即为什么没人歧视北大、清华的学生,为什么有人歧视职高生?依笔者愚见,当下的中国,并非“职高生”一个个让人看不起,而是相当一些“职高”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浅层次地看,问题出在职高教育上。在德国,小学大多为四年制,10岁小学毕业后进行分流,入读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学,其中除“文理中学”以升读大学为进路之外,“实科中学”、“职业预科”、“综合中学”基本是为16岁以后的职教学习做准备。早在2014年间,我们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曾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为“技能型”,一为“学术型”,这种“双轨制高考”,应该尽快地付诸行动;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像德国那样从小学毕业就开始“职业分流”,而所谓的“双轨制高考”,包括先前的“高中分流”,基本上还是“以分数论英雄”,说句不中听的,上职高的,多是那些分数低的“被职高”,根本谈不上“职业爱好”。而教学上呢?相当多的职高,拿了大把的财政补贴,却没有下苦功夫培养出能工巧匠来。多数职高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并非身怀绝技,其工薪收入也不“令人眼红”。对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学子们。

  深层次地看,问题更出在教育部门至今没有出台职高教育“优胜劣汰”的评判机制。“职高教育”办好办孬一个样,学校“有生却无死”。所以说,“歧视职高生”,除了当事的学校应道歉之外,一些职高校长也应反思,教育部门更该脸红。 (张传发)

【编辑:刘湃】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