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工匠精神”植根中国经济与日常

2016年03月06日 13: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视频:问计中国制造:我们的“工匠”去哪儿了?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让“工匠精神”植根中国经济与日常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工匠精神”是当下中国经济和日常的稀缺品质。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虽置于“供给侧改革”的命题之下,却透露着中国决策者对现实的判断与方向感。

  经历30多年粗放、高速的发展,中国企业已脱离“人无我有”的低端竞争状态。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正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提醒“中国制造”的短板。

  中国经济需要适应一种慢一些的节奏,企业则要培养细一点的耐心。这是“工匠精神”写入官方指导性文献的现实语境。

  “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不为外界所扰,按既定目标,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是回应各种质疑的最好答案。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才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气”。“工匠精神”背后,是人人都能创新的宽容,是人人都会成功的可能。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并不缺乏对“匠心”的追捧,器物的“稚拙”与文学的“灵秀”都是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让“工匠精神”回归现代中国的日常,也契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生活的日常,都需要带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