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综述)中国“性格”料将更趋外向

2016年03月06日 2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视频:李克强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  来源:央视综合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石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等措辞引发国际舆论热议。

  人们注意到,同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亦将“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一个重头章节进行论述。

  作为上述部署的重要背景,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动作频繁。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实施为标志,中国自贸区版图进一步扩大;以人民币“入篮”SDR、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挂牌、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等为标志,中国愈加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扩大开放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改革逻辑。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得以更加深度融入全球资源配置。

  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企业的大批涌入,带来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后者与中国国内正在推进的改革形成“共振”,成为一些关键领域改革的“催化剂”。

  如,正是得益于中美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模式展开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负面清单”模式才得以加速在中国推广,助力了中国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鉴于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上述“共振”作用更为中国高层所倚重。由此,便不难理解决策层数次宣示“以开放倒逼改革”,亦不难理解“扩大开放”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乃至于“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词。

  一些西方人士质疑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除了“有色眼镜”使然,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并未“参透”开放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此外,由于中国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一些曾事实上坐拥“超国民待遇”的外企“地位”出现落差,也助推了误解的形成。

  对于上述种种误解,中国更多报之以行动。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可以发现,未来五年,中国有望在“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战略等框架下,更大程度上“向外看”,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可以说,这一更趋“外向”的战略取向,在欧美等经济体普遍“内向化”的当前,殊为可贵。(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