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破“速度焦虑”有利增进福利 坚持为民谋发展

2016年03月09日 09:5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打破“速度焦虑”有利于增进福利

  施戍杰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这是25年来首次跌破7%,也是2012年后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延续。但我们无需紧张悲观,更无需改弦更张。速度本身不是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扩大社会总福利。我们应当穿透速度增减的表象,直视福利变化的内涵。

  本轮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在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换。增速放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周期性波动,缘于供求不平衡造成的资源闲置,此时扩大消费或者投资可以产生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向均衡增长回复。另一类是均衡增长本身的变化,此时资本积累的比重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决定未来产出增加的幅度。中国经济长期呈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依靠外需保持供求平衡。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需骤减,对经济增长产生周期性压力,客观要求我国更多转向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同一时期,我国劳动力转移正突破“刘易斯拐点”,工资不断上升,人们对社会福利、绿色环境的诉求迅速增多,这构成扩大消费的主观动力。在要素使用效率增幅未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形下,消费和积累关系的转折性变化,致使经济均衡增速逐步下行。

  增长方式的转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是人民福利最大化的选择。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可以产生当期的福利;投资则通过扩大再生产,增加未来的福利。两者相互替代,需要权衡。无论是基于经济原理,还是鉴于各国发展实践,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常常会偏重投资,通过节制当前消费而谋求长远发展,从而能保持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上升而增加,提高当期消费成为扩大社会总福利的最优选择。可以说,即便没有2008年的外部冲击,中国也将自发走向平衡内外需求、提升消费比重、减缓经济增速的发展路径。

  因此,应当以人民福利为视角,正确看待当前增长条件的阶段性变化。不应为维系原有经济增速,而打破下述增长条件的变化趋势。

  工资增长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虽然会降低企业竞争力,却有利于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经历过较长时期的下降,并处于国际水平的低端,当前的回升将显著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会减少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却有利于扩大居民福利范围。这一均等趋势将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环境保护日趋严格,虽然会增加投资成本,却有利于提升居民福利质量。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再到生态环境,人们的需求层次随收入增长而不断上升。绿色发展业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诉求和普遍愿望。

  面对本轮经济增速放缓,我们应当打破“速度焦虑”,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的福利而谋发展;应当保持战略定力,不宜采取大规模刺激性举措;应当加快转换增长动力,从资本积累转向依靠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创新驱动来促进技术进步,通过深化改革来改善资源配置。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