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资委:国企改革遇到的难度、硬度、深度前所未有

2016年03月12日 1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副主任黄丹华和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图为肖亚庆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张浩 摄  


国资委:国企改革难度硬度深度前所未有  来源:中央电视台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今日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副主任黄丹华和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几个问题想向您提一下,首先,我们知道在国企分类改革的过程中会根据国企的性质,比如有些是商务公司,有些是公益性质的公司,来进行分门别类。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公司,比如电信公司、能源公司也有一些商业方面的用途,如何来推进这些公司的改革?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您提到了我们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有十项重点任务,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重点的企业、公司一直在推动相关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成效是什么样的?相关的计划是如何部署的?第三个问题,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是否会以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作为作为一个范例来推进改革?

  肖亚庆:淡马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方面确实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从国资委到各个企业,我们和淡马锡都有很好的关系。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淡马锡这些年的进展。关于分类和十项试点工作,今年2月25日,张喜武副主任已经和部分媒体做了沟通,我想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请喜武副主任再介绍一下。

  张喜武:谢谢亚庆同志,也谢谢彭博社的这位先生。我理解你刚才问的三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为什么分。第二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十项试点工作。第三个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张喜武: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也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一项重点、难点。对国有企业分类,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过去国企包括央企战略定位不清、考核针对性不强也不尽科学的问题。你对分类还比较清楚,确实,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张喜武:两类的不同点在于: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公益类企业重点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改革要求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可以是独资,也可以是控股,也可以是参股。公益类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独资。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公益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关于你提到的今年十项试点这项工作。国有企业的试点是今年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不能迈开步子,趟出路子,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从2014年开始,国资委就选择了中粮集团和国投公司进行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今年我们又将要推出十项改革试点。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还要推出若干个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可以说,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是坚持试点先行、直奔问题,力求充分发挥试点在整个全局工作中起到示范、突破、带动的作用,切实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通过改革的试点,我们想试出新体制、试出新机制、试出新成效、试出新经验、试出新局面。

  张喜武:关于刚才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淡马锡的问题。刚才亚庆主任已经对淡马锡的问题作了回答。我想说关于挑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挑战、面临着困难。国有企业改革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们遇到的难度、硬度、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主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积淀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挑战和困难错综复杂,所以只有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我认为,当前国企改革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还是处理好国有企业激发活力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关系问题。因为,活力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动力源,也是国有企业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的生成基;监管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护网,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激发活力和加强监管相结合,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根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