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莞民办初中来了“巨无霸” 初一拟招60个班

2016年03月17日 14:4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民校靠面谈录取公办生 记者 王俊伟 摄

  虽然东莞高收费民办初中小升初的面试时间需由教育部门集中相关学校商议后敲定,但东莞多所民校已经按捺不住先后公布了招生信息。记者注意到,鉴于“小升初”取消笔试,面试决定“公办生”存在很大难度,部分民校今年在录取“公办生”方面更为谨慎,有学校将这一待遇只给予初一第一学期,从第二个学期起实行奖学金制度。

  大多数民办初中 一个年级十余班

  东莞一民校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各所民校提早接受小升初报名或受东华初级中学松山湖(生态园)校区这一“巨无霸”今年秋季要招生的影响,该校今年秋季拟招收初一年级60个教学班。而目前东莞大多数民办初中的招生规模都维持在一个年级十多个班。

  “东华初级中学松山湖(生态园)校区即将招生”这一消息最近在家长朋友圈中不断传播,短短几天阅读量已经超过5万。消息显示,东华初级中学生态园校区招生工作将与现校区同步进行。生态园校区拟招收初一年级60个教学班,其中包含120名公办生;另外,招收少量优秀的初二插班生。现校区招生人数与往年相同,仍招收46个教学班,包含90名公办生。报名时间为4月9日至4月28日。

  该校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松山湖(生态园)校区规划180个教学班,今年初一年级拟招60个教学班,超过现在校区的招生规模。

  而据记者了解,因为名校效应,最近几年该校小升初报名人数都超过一万多人,不少家长都将该校作为首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该校甚至放弃其他民校的公办生待遇。

  报名提前启动 民校争抢生源

  “60个教学班,甚至要超过我们几所学校的总招生规模,高收费学校的招生蛋糕就那么大,对我们肯定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好评估。”东莞一高收费民办学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学校的招生信息已经对外公布了,即日起就开始接受报名,该校初中一年级的招生规模为七八百人。也有民办学校表示,学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和东华中学存在差异化,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并不是很担心。

  而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在接受报名的几所高收费民办学校的初一新生招生规模多在700~900人之间,班额在14~18个班之间。而因为教育部门还未确定高收费民办学校的面试时间,所以这些学校的面试时间均写为“待定”或“具体时间以通知为准”。

  “公办生”继续招 待遇期有调整

  去年是东莞“小升初”取消笔试的第一年,有高收费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就坦言,面谈很难筛选出公办生。去年之前,所有享受高收费民办学校初中公办生待遇的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小升初”考试而定的,公办生也意味着可以免交一年数万元的学费。而记者也了解到,东莞市教育部门并没有批过民办学校初中“公办班”,民办学校自己打出的招初中“公办生”或“公费生”,只是各大高收费民办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

  去年因为全面取消“小升初”笔试,不少高收费民办学校在招收公办生方面遭遇了挑战。但据记者了解,不少学校都是采取了面试加复试的方式,来最终确定公办生,复试的方式仍有学校采取了考试。

  16日记者从几所民办学校公布的2016年秋季初中一年级招生信息中注意到,这些学校今年都仍然设有公办生或者公费生名额,但学校没有再像去年一样提出“新生入学后学校组织公费生选拔考核,考核合格者认定为公费生”之类的字眼。当然,民办学校也在公办生录取上更为谨慎,位于南城的一所高收费民办学校就在招生信息中明确:“考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本届初一新生招生面谈,被录取的前60名可享受初一第一学期公费生待遇;从第二个学期起,实行奖学金制度,每学期对年级综合评价成绩前140名优秀学生给予不同等级奖学金奖励。”

  “按惯例,以公办生或公费生录取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既然是以公办生录取那么这名学生在初中三年都应该享受这种待遇,如果只是给予一学期公费生待遇,这只能是一种奖学金制度。”东莞一高收费民办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记者 余晓玲)

【编辑:魏巍】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