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探访中国“飞天梦”的“神经中枢”

2016年04月11日 1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中国载人航天展天津启幕,百余航天实物现场展出中新社发。佟郁 摄  

  中新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探访中国“飞天梦”的“神经中枢”

  作者 张素 姜宁 祁登峰

  20年前,这里曾是“御稻飘香”。如今,这里已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近日,记者得以探访位于北京西北郊外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步入北京飞控中心测控楼,迎面墙上是中国“飞天”梦想主题浮雕。拾阶而上,二层的“第一指挥厅”广为人知,中国高层曾多次在此指挥观看重大航天发射测控任务。记者看到,巨大的LED显示屏正在进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模拟联调。

  “1992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5年12月最终决定建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此时距离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发射只有3年时间。”现任中心主任陈宏敏受访时说。

  陈宏敏回忆说,1996年破土动工时,“没有一台现成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行可用的软件代码,没有一本完整的飞控方案”,他们只能“白手起家”。

  经过三年时间,一个功能比较齐全、反应比较快捷、安全可靠性较高的现代化飞控中心初步建成。1999年11月,该中心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任务,初步掌握了飞船在轨控制和返回控制等技术。

  在光鲜的成绩背后,也有“惊心动魄”。1999年11月12日,由于对飞控“点频”问题认识不清和软件设计的缺陷,“神舟一号”第15圈返回时的控制参数注入失败,意味着飞船不能正常返回。科技人员们迅速行动,查找原因,所幸抓住了第二次补注机会。

  “就是这次有惊无险,极大警醒了飞控人。”陈宏敏说,中心接连启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得到质量外审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到“嫦娥5T1”再入返回,中心实现了100%的飞控成功率。

  其中的“精彩瞬间”不胜枚举,比如中国航天员首次向全世界发出问候,比如2011年11月3日1时28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惊世一吻”,比如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比如“嫦娥三号”探测器在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准确降落月面虹湾。

  “中国航天不断飞向新高度,离不开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陈宏敏说。据统计,北京飞控中心创新突破了“高精度轨道控制、交会对接控制、地月转移控制、跳跃式返回过程预报与引导”等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控关键技术。

  无数航天飞控人也在这里成长。现任中心副主任李剑在备战“神舟一号”任务时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曾在简陋的宿舍里先后攻读数十本测控专业技术书籍。如今,李剑已成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的负责人。

  “能够承担航天重大任务,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来说是一种幸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机室主任李大琪说,他们拥有4000余台套测控设备、800余台套机电设备、200余台套仪器仪表设备,还先后自主研发了两代飞控软件系统。

  根据计划,从2016年至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将进入“空间实验室”及“空间站”阶段,探月工程也将实施“嫦娥五号”及“嫦娥四号”,同时还瞄准了火星探测。这意味着北京飞控中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航天的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陈宏敏说,北京飞控中心将把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