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十大数字奥秘(图)

2016年04月26日 12:59 来源:千龙网 参与互动 

  46年前,“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由卫星传遍世界,这段歌声是怎么从太空传回地球的?在东方红一号发射前,法国、日本的首颗卫星升空不久突然意外无法正常运转了,它们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国的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命运如何、又突破了哪些难题?全面呈现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艰辛研制过程的纪录片《坚守航天梦》于24日在千龙网首发播出,该片共分上下两集,其中上集已于4月24日在千龙网播出,下集已于25日播出。

{A773532A-A250-46C5-8029-EFDD3293256E}

图为工人正在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

  由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坚守航天梦》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真实历史为背景,用影像资料还原当年东方红一号的艰辛研制过程。影片还特意邀请了国家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王希季院士以及十余位亲历者,以口述的方式让观众感受东方红一号最真实的历史。

  根据纪录片《坚守航天梦》,千龙网记者从10个鲜为人知的数字中,揭开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背后艰辛的研制过程。

{CD6B990D-80BE-46BC-A162-BBDE0B4E7FE8}

图为“东方红一号”卫星

  缘何历经12年探索?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这颗卫星发射工程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东方红一号卫星最早是在1958年正式提出,代号为“581”工程。这也意味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总共花费12年时间,其间经历了重重难题的考验,包括导弹技术不成熟无法将卫星送上天以及经济困难等,并一度长期搁浅。

  2亿元投入在GDP中占比多少?

  为了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拨出经费为2亿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要知道,在1958年,中国GDP只有1300多亿元,即卫星研发投入在一年的GDP占比中为1/650,在一年的财政收入中占比会更高。当时参与研制的科学家表示,这体现了中央对研制卫星的重视,让科学家们倍感压力巨大、责任巨大。

  42天的关键会议“651会议”意味着什么?

  正是因为导弹技术不成熟无法上天等技术难题,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一再搁浅, 1965年初,钱学森等建议中国暂停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应该重新上马并列入国家任务,得到了我国有关领导人赞同。中央调集了全国的科学精英,召开42天会议商讨研制卫星,这即是“651会议”。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173千克的“体重”是怎么确定的?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千克(最终确定为173千克),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并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最终,该卫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美国的第1颗卫星只有8.2千克,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比美国第一颗卫星重165千克。

  某种程度上说,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卫星越重,功能越多,所蕴含的技术要求相应更高。

  不过,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东方红一号一度被要求设计得更胖更重。因为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上还携带乐曲《东方红》,东方红一号卫星被要求让普通收音机直接收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发的《东方红》乐音,这就需要在卫星上安装大功率发射机,但那将使卫星的重量超过1吨,这对于当时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来说是不可行的,这一方案最终被否决。

  正常运行时间为何比设计工作寿命多8天?

  根据纪录片,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红一号正常运行28天,比其设计工作寿命20天还多8天。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也都超过了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

  有一点可以作证的是,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仅仅绕着地球转了6圈即不到一天就无法工作了。而观测表明,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在运行。

  40秒钟的乐曲是怎么来的?

  “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是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要求,其中的“听得到”是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将携带音乐《东方红》升空,并对全国群众进行播放。最终选择了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消耗功率小、乐音悦耳嘹亮的电子音乐,所选择的是《东方红》一段40秒的乐曲。

  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对此记忆犹新。实际上,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直接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回来的声音,而是由东方红一号发射信号,由大型地面站接收,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的办法来实现。所以,在卫星发射上去后,全国人民听到的《东方红》乐音都是经广播电台转播的卫星信号。

  为何要设计成三级接力运载?

  提到东方红一号,就不得不提长征一号火箭。因为我国人造卫星最初遇到的难题,就是无法上天。长征一号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

  正是第三极固体火箭在“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一推,将东方红一号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实现绕地飞行。

  100度极冷极热关是怎么突破的?

  尽管此前法国、日本先后发射了人造卫星,但这两颗卫星都出现了“太空综合症”。在近地球的太空中,卫星面朝太阳的一面温度常常高达100多度,而卫星背对太阳的一面温度常常为负100多度,正因为如此,法国、日本的卫星承受不了这种极冷极热的环境,很快都无法正常工作了。不过,我国的卫星不断改进温控系统,最终不仅超出了预定工作寿命,之后还长期在太空运转。

  外形为何设计成72面?

  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为了使地面“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目的之一是使卫星在轨运行时能闪光,当它自转起来以后,由于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一闪一闪的效果,这样在地面就比较容易观测。

  3米多的大围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尽管自带72变,但由于距离太远,人们在地球上还是很难观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而如何能让地面“看得见”卫星,对此研发人员也是一筹莫展。

  不过,在最无可奈何之时,一次研发人员到北京一家商场时却有了意外发现,那就是研发人员无意中看到了一把折叠伞,于是研发人员就根据折叠雨伞的原理做了一个特殊材质的“大围裙”,发射的时候先不把它放开,等上天以后再吹大,让它能撑开涨到3米多,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观测度,人们在地球上就可以据此看见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千龙网记者 刘德炳)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