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教育部: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2016年05月10日 07:41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体育课不上了,改上数学!”对于许多70后、80后,这是从小学到中学在课堂上听了一遍又一遍的话。转眼十几、二十年过去,体育课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其实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昨天(9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国办刚刚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其中,“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颇为引人注目。究竟,这个“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否真正执行?接下来的体育课又该怎么上?

  《意见》发布后,最引人关注的规定莫过于“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不过,根据此前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是否会有学校以“时间不够”为由,不执行“锻炼一小时”的新规?王登峰表示,这样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王登峰指出,中小学限制在校时间是从对课时的要求上来安排的,在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的课时要求里,就已经包括了体育课的要求,也包括了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在中小学每天放学时间的限制内,各校应该安排好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过去的学生,体育课一年上到头,身体素质是有提高,但要说学会了什么项目,十有八九答不上来。王登峰介绍,相比过去规定,《意见》的一大变化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

  王登峰表示,过去我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是集中在通过体育课、课外锻炼让孩子们动起来,能够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下一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我们现在做的校园足球工作,在校园足球特色校里,要求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教孩子们足球的技术,孩子们除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还要学会足球的技能。这件事要在体育课上完成。

  新规虽好,各个学校能不能依规执行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不会重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总体来说,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那么,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谁来为体育工作的效果把关?

  在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中,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王登峰表示,要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目前仅依靠现有的师资队伍是不够的。

  王登峰认为,要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是其他学科的老师经过培训后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体育教学任务,另外社会上有体育教学或运动专长的人士,也可以通过培训,让他们做学校体育的兼职教师。同时我们也鼓励体育院校、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能够从他们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经过培训后承担兼职教师(工作)或直接到学校任教。

  从课程设置、教学水平、课外锻炼到体育竞赛、师资配备乃至社会力量支持,《意见》都作出详细规定,但如何避免《意见》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纸空文?王登峰说,学校体育工作将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王登峰表示,教育部组织第三方,现在的做法是组织32所高校,分别到32个省区市,进行现场抽测。哪个地方如果抽测的数据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就可以启动一票否决的制度。

  自2007年以来,全国多地教育部门出台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加分范围,加分分值从一二十分至三四十分不等。教育部的学生体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初三、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体质是最好的。但由于体育不在高考加分范围内,学生体质在高中阶段后急转直下。“后中考”阶段,体育工作要如何加强?王登峰也就此答问。

  王登峰表示,体育中考确实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统计数据显示,初三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是有明显提升的,到了高中以后开始下滑,到了大学还在下滑。在高考中,我们现在还没有像中考这样,能够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的状况,作为他们升学考试的具体的分值放进来。国务院的高考改革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里面,明确提出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水平、参加体育锻炼的记录、参加体育竞赛的情况以及获得的成绩能够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内容将会成为高校录取的时候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编辑:陈鸿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