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南亚博览会国际产能合作:构筑走出去的桥头堡

2016年06月18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参与互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想

  6月12日,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当天,连绵的阴雨抵挡不住各方的期待与热情。早上7点,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安检口,一排排长队蜿蜒前行。4号国际产能合作馆内,21个展位的工作人员正进行开馆前最后的调试准备工作。作为本届南博会的重头戏,国际产能合作馆精彩纷呈,集中呈现了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一个个亮点。

  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间

  上午11时30分许,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走进国际产能合作馆。

  1万平方米的展馆内,按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通信、航空航天等12个重点领域,展板一字铺开,全景式展现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成效和愿景。展板下方的数字沙盘模型,以微缩景观的方式还原了600吨/天浮法玻璃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先进生产技术的生产过程。而这些,仅仅是我国优质先进产能“走出去”的缩影。展馆另一侧的显示联动装置,幻灯片式地展现出中国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7个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成果图。

  “一带一路”,筑梦高原,使云南从对外开放的神经末梢变为“走出去”的桥头堡。依拖铁路“八出省、五出境”、公路“七出省、五出境”和空水全面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云南在我国对外开放布局中,正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前沿阵地。东西南北中,各区域一批重大项目正从这里走向世界……汪洋驻足云南高速公路规划与铁路机场规划展板前,看着我国产能合作“走出去”的成效,不时点头称赞。

  “项目离万象市区有多远?目前项目推进如何?”走进赛色塔项目展位,汪洋关切地询问。

  在听完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和招商引资情况介绍后,汪洋对赛色塔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意义给予肯定。他强调:“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作为境外开发区项目,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要干就一定干好!”

  老中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灿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有老中东岩石化、新希望老挝公司、老挝国家检测中心等30家企业进驻,涵盖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产、物流商贸、机械制造、电力设备等行业。作为老挝境内唯一的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一带一路”规划优先推进项目,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已成为中老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工程。

  不仅是中老两国合作项目,此次参展的还有云南滇中新区、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率先“走出去”的支撑平台。

  展位呈现的只是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金山一角”。数据显示,目前中企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大订单时有“落地”。

  “这是我第二次来南博会,今年的国际产能合作展让人眼前一亮,声像图文的形式很有新鲜感。我更关注的是,中国如何通过南博会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产能合作?有没有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时间表?”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记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孕育“走出去”的先行军

  “前店后坊”,样板园区的背后是众多“走出去”的优质企业。

  展馆东侧,中国中铁装备两台近两米长、型号不同的马蹄形盾构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国内隧道掘进机产业的领军企业,中铁装备走在“走出去”大潮前列。“我们的马蹄形盾构技术属于世界首创,安全、经济、效率,在国内发展轨道交通、建地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现场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盾构产品已经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地铁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

  印度新德里地铁、马来西亚米轨动车组、国内中低速磁浮列车、昆明地铁车辆、储能式有轨及无轨电车……展览中,中国中车株机公司一系列产品模型、模拟驾驶设备首次亮相便备受追捧。其中,一款以“超级电容”为动力的城市有轨电车前人头涌动。“这款超级电容储能式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在电耗尽的情况下30秒左右就可以充满,一般带电情况下时间更短,只需10秒,完成一次充电可以能行驶4~5公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超级电容的寿命为12~15年,满充满放约可充电100万次。

  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与稳定的产品,近年来,中车株机海外业务比重逐年递增,与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开展了产品采购、制造技术输出、车辆维保服务输出等多种模式的合作。出口欧洲马其顿的动车组项目,凭借技术硬实力打败了瑞士等竞争对手,而出口马来西亚的动车组则实现72小时不间断运营。此外,中车还支撑了我国出口南非首台电力机车在8个月内完成设计与制造。

  “南亚、东南亚国家很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升级空间巨大,而中车株机在轨道交通方面拥有先进的装备和良好的国际合作经验,公司将会给他们的轨道交通建设带来很大帮助。”陈成介绍,目前中车株机已为印度孟买、新德里古尔冈提供地铁车辆,未来还将与南亚国家其他城市合作,提供车辆与维保服务。

  像中铁装备、中车株机这样探路“走出去”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拥有中高端产品、生产线和装备产能,性价比高,适应发展中国家需求,同时依托政策支持,“走出去”蹄疾步稳。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12个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

  “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提出了未来5年国际产能合作具体方向,在重点领域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当需求对接、技术与政策叠加、政府与市场联动,一份不俗的国际产能合作成绩单跃然纸上。铁路“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2015年12月,中老铁路项目顺利开工;今年1月,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全线开工,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也如期启动。

  核电“走出去”也迈出有力步伐——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项目开工,“华龙一号”核电技术首次出口;中广核与英国、中核与阿根廷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建设核电项目;上海电气获得南非科贝赫核电站6台蒸汽发生器更换项目分包合同,首次实现国内核电主设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展馆中,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悉数亮相,分享先进产能“走出去”经验与成果。

  宁吉喆在与企业座谈调研时指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首要的是做强企业,培育具备国际水平的产能,否则“走出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核心是紧扣“一带一路”做好合作文章,把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把“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把“走出去”和发展好本省企业相结合,提升新一轮开放水平。关键是发挥桥头堡作用,建好对外开放大通道,把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引进过来,形成“走出去”的辐射中心。根本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好用足政策,把握好节奏,按经济规律办事。

  抓好“走出去”的辩证法

  这里正在打开一扇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大潮中,中国企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核心要抓好“走出去”的辩证法。

  一方面,既抓住机遇,又应对风险。在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注意规避金融、法律等风险。比如,部分国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带来成本风险。“标准准入”门槛曾是中铁装备在出口海外时遇到的最大壁垒。中铁装备展馆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尽管我国在研发技术上实力雄厚,但部分国家技术人员只认准欧美标准,给零部件设限,为中铁装备“走出去”制造障碍。

  又如,部分发展中国家法律政策尚待完善,企业面临软环境风险。此前,山西某光电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伊朗有一些好项目,但由于法律体系相对封闭,市场透明度不高,很多政策往往是内部规定,因此企业一再调研后最终决定放弃。

  另一方面,既推进优质产能“走出去”,又与当地发展需求相契合。“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期间,顾大伟在调研时指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仅要抓住优质产能、优势装备这一头,还要充分考虑地缘利益所在,做到与合作国利益相契合、想法相结合。

  与合作国需求相接,刘光灿对此介绍了经验,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主打的清洁能源项目符合老挝发展规划要求,电力项目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水利资源,农产品又是老挝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投资一定要有市场需求,如果不立足本土优势产业,不倾向市场,单靠补贴,最终可能会被淘汰。”

  同时,既要“走出去”,又要走得好。在本次中国-南亚博览会产能合作系列活动间,不少南亚、东南亚国家纷纷提出希望在人才培训方面有所合作、给予支持。“企业扎根当地,还要定位本土化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上下功夫。”刘光灿指出。

  扎根当地,柬埔寨西港特区的发展壮大,也是一例。8年前,由江苏民企红豆集团等中柬企业投资建设的西港特区,从荒原起步,如今吸引了包括美国、法国、韩国等在内的102家企业入驻,为当地解决了1.3万人就业。从去年开始,无锡商院与西港特区公司共同出资,联合培养柬埔寨本土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生,为当地发展培养与输送人才。企业深耕柬埔寨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