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外界对于“FAST”有何期待?

2016年07月04日 2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贵州平塘7月4日电 题:外界对于“FAST”有何期待?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位于中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完工,进入调试测试阶段。对于这个全球最大和最具威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造者、科学家、科幻作者各有期待。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习惯用数字描述FAST。

  它有多大?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它有多重?仅圈梁、索网和6座支撑馈源舱的高塔用掉10000多吨钢材,反射面板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它有多巧?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通过伸缩,实现反射面精确变位;它有多精细?十几米长的钢索,误差不超过1毫米。

  这些数字蕴含着无数自主创新,比如中国科学家提出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的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将馈源支撑结构系统自重降至30吨,既降低造价,又提高稳定性。

  “从技术到材料,基本上都是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王启明说。他希冀工程在9月如期竣工,经过调试满足技术指标,早日完成验收。

  由于中国射电天文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至少40年的差距,为了FAST,许多中国的天文学家曾放下研究方向,“跨界”学起地质、工程、气象知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技术实验室主任彭勃参与这项工程20余年,他自称是“民工头”。FAST地处偏远山区,年均降水200天以上,闷热潮湿、蚊虫肆虐,生活存在种种不便。“如果能建成世界第一的望远镜,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他说,建造FAST体现了中国天文学家的鸿鹄之志,这里将吸引更多青年科学家前来。

  令建造者欣慰的是,科学家们对FAST颇具信心、跃跃欲试。

  他们有的要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以此研究宇宙膨胀速度并推算暗能量的性质;有的要寻找新种类的脉冲星,借由观测脉冲星周期变化而捕捉引力波;有的要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诺贝尔奖历史上明确基于天文观测的10项获奖成果中有6项都出自射电望远镜。

  记者了解到,在FAST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成立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用户委员会等系列机构,科学家需要向其提出申请,明确其研究目的、计划及观测方法,争取使用时间。

  而当已工作50余年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传出“退役”消息,预计在未来10—2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的中国FAST,更受国际同行青睐。

  澳大利亚联邦科技工业组织与中国科学家国家天文台已签署一份关于为FAST项目提供服务的协议,研究建造一个先进19波束的接收机。国际搜索外星人SETI计划首席科学家丹·沃西默则向中方提出,在FAST加装设备,可以合作搜索外星文明信号。

  同样对于寻找外星文明充满期待的,还有曾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他曾在畅销作品《三体》中描述了寻找地外文明的“红岸工程”,与FAST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对记者说,此行亲眼目睹仍觉非常震撼,这个“助听器”将丰富人类对于外界的认知。当他走到这口“锅”的底部,聆听穿过反射面板的风声,更感到“好像接触到新的文明信号”。

  刘慈欣还对FAST“退役”后的生活展开充满趣味的想象: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球幕影院,播放这只“天眼”数十年来所眺望的苍穹。(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