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家析中国媒体发展趋势:融媒体时代正到来

2016年07月10日 22: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0日,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为主题的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暨《移动互联网新思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融媒体网CEO王一鸣致辞。 张尼 摄
7月10日,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为主题的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暨《移动互联网新思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融媒体网CEO王一鸣致辞。 张尼 摄

  中新网北京7月10日电(张尼)精准、迅速、免费……近年来,新媒体以自身独特优势迅速获得受众认可,伴随着其快速崛起,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是否非此即彼?答案是不一定。10日在北京召开的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表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将成必然趋势,一个全新的“融媒体”时代正在到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成必然趋势

  7月10日,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为主题的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暨《移动互联网新思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该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联合融媒体网主办。40余位媒体产业权威、知名人士出席论坛,就中国本土媒体产业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之路展开探讨。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是很大冲击,但传统媒体在原创新闻、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性上又远远超过了新媒体,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状态。”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议上,众多学术界、媒体界人士均表达了上述观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高度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随之带来的变化是,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对于资讯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融媒体网CEO王一鸣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只是增加了新渠道、平台、产品,而是人被改变,需求与消费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传媒的竞争逻辑随之演变。”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陆小华表示。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则提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在进行转型时,不能片面强调“互联网思维”,而是应确立“融合思维”,开发“融合新闻”,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体优势的关键,而新媒体则应吸收传统媒体“严谨性思维”,更好保证内容质量。

  此外,与会专家还强调,新媒体的产生是“媒体融合”的最原始推动力,但真正的“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包容性,都是一个考验。

图为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圆桌会议 张尼 摄
图为媒体融合高层发展论坛圆桌会议 张尼 摄

  媒体融合需新技术支撑

  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新技术的出现对媒体发展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先进技术体系支撑,可以说,新技术是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对此,阿里云事业群数据中国事业部副总经理段永华提出了“数据新闻”的观点。他表示,“数据新闻”即是新技术支撑下媒体融合的产物。阿里云正在研发通过大数据敏捷的信息获取机制,以内置的算法,帮助新闻媒体做出高质量的数据新闻,甚至依靠数据推测出“明日头条”。

  拓尔思北京新闻出版事业部总经理林松涛则提出,运用新技术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搭建“媒立方”,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策划、采集、加工、编辑、发布,并综合运用图文、图表、音视频等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而满足多终端,多体验。

  除了强调技术领域的支撑,与会业内人士还认为,媒体融合还可以将各个传媒产业的产品相互嵌入,变成富有多种传媒思想的新型舆论新闻。这种新闻更能引起公众共鸣,传播效率和质量也会提升。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融合体内各媒体的战略媒合作也是一种业务模式。

  另外,此次论坛除了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为主题进行演讲和圆桌会议外,还同时发布了资深媒体人王付刚的新书——《移动互联网新思维》。该书基于对互联网媒体领域多年的经验与研究提炼,提出了在融媒体时代塑造商业引导者应该拥有的移动互联网新思维。(完)

【编辑:阚枫】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