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云南“第一书记”们的扶贫日记

2016年07月12日 1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昆明7月12日电 题:云南“第一书记”们的扶贫日记

  记者 胡远航

  “衣不遮体的老人、塌方的道路……每到一个村,看到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我的心情都是复杂又震撼。只恨自己做得太少。”

  “人的思想意识很重要,一些固有的风俗习惯严重影响人们的行为,制约脱贫攻坚。有时我也会深感无奈和失望。”

  ……

  为完成5年574万人脱贫的攻坚战,中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的云南,选派40万公务员到贫困村所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中新网记者试图从他们的日记里,梳理出中国决战极端贫困的痛点和希望所在。

  “融入方知民生困”

  “在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怎么还有这么多贫困的老百姓?”盈江县相帕村的“第一书记”杜飞在2月1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走访完傈僳族村民余晓伟后,他回到村委会,“心里七上八下,不是滋味”。

  融入方知民生困。和杜飞一样,大部分“第一书记”驻村后,都为当地的贫困程度感到震惊。怒江州马吉米村的扶贫工作队员普正得发现有衣不遮体的老人,“心情复杂”。和他一起驻村的同事谢毅,如此形容马吉:“在这儿看天,天是一线天;看山,山高路远;看水,水急浪滚;但我们加快发展的心情比怒江水流还急。”

  “外人眼里的仙境,不适合人生存啊,”昆明市东川区槽子街村的“第一书记”宗关振在日记中感慨。当天,他通过仅能容一人行走的山路,走访龙天富一家,写下“扶贫任重道远,唯愿早日走出贫困”的心愿。

  “一些小事的情怀”

  驻村后,“第一书记”们开始遍访贫困户,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或修路,或盖房,或发展产业,也做了不少掏粪、煮“爱心餐”之类的小事。

  洱源县委副书记李卫东3月28日凌晨写道:“贫困户家的羊、鸡、牛、猪是他们脱贫的重要支柱。我们扶贫队员,要帮农户脱贫,就要主动与羊、鸡、牛、猪打成一片,适应羊粪的膻臭、鸡粪的黏臭、牛粪的糟臭和猪粪的酸臭四种‘待遇’,方才是真扶贫、扶贫真。”

  永善县墨翰乡干溪村的“第一书记”杜福全带着村民修人行道、养猪、种树。他认为,民众利益无小事,“再小的事情,只要一件一件的去做了,贫困攻坚这条路就会越来越短。”

  “要有去改变和被改变的勇气”

  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且生态环境特殊,云南“脱贫攻坚战”之“坚”,维西县新华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李志荣深有感触。其所驻点的格坡洛十组,因为矿石开采,面临有家不敢住、移民无处搬的尴尬局面。

  “看着那条裂缝和村寨对面大大小小的矿洞,想着刚才经过滑坡地带时突然遭遇的落石,想着至今还未能落实的搬迁地点,一种无法诉说的痛开始浸满全身。”李志荣写道,“格坡洛是发展经济、忽视生态的活教材,犹如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思考。”

  “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应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临沧市耿马县四排山乡芒关村的“第一书记”严海军在日记中反思当地陋习对脱贫的制约。在他看来,培育贫困人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成功的关键,也是脱贫的最终目的,“这可能更加艰辛,但必须这么做”。

  “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我们必须面对所有的残酷和艰苦,必须要有去改变及被改变的勇气,才能积小胜到大胜,实现脱贫梦想。”普正得写道。(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