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暴雨后中国城市频繁“看海” 城市病如何治?

2016年07月21日 18: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2016年7月20日,北京,下午2点半左右,通惠河大望路河段两旁人行道上河水减退。潘之望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视频:直击北京大暴雨 市区多路段积水严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三亚7月21日电 (记者 庞无忌)过去几天,中国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葫芦岛等城市陆续开启“市内看海”模式。继武汉等南方地区之后,北方城市也纷纷在暴雨和内涝中“沦陷”。道路积水中断,市民淌水过街,大量车辆抛锚、泡损等新闻屡见不鲜。

  多位专家指出,这说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欠账已经到了非补不可的时候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21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6届年会上指出,中国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城市越来越大,比如在北京、上海,新城区是老城区的7倍;二是城镇化太快,欧洲花200年,美国花120年,日本花了80年,才将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70%。但中国从改革开发前的不到20%发展到现在的56%仅仅花了35年时间。

  快速城镇化造成许多问题,例如城市中的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万碧玉指出,中国城市老化率比国际上很多国家要大,城市老化之后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一本蓝皮书指出,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对更加严峻的空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也在论坛期间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一下暴雨,城市就水漫金山,说明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很脆弱。这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发展过程中各地“重视地上、轻视地下”等观念问题。

  如今在中国许多大城市中,包括空气污染、交通拥堵、雨后内涝等“城市病”严重。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补好基础设施的短板。顾云昌认为,官方所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的“补短板”,就包括了补基础设施的欠账。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雨后看海”难题的治本之策。全国已先后分两批次公布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所谓海绵城市,是以海绵比喻城市的雨涝调蓄能力。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海绵城市”能够在不同尺度综合解决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和相关生态难题。

  海绵城市的倡导者、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指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长远的治本之策,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和较长的工期,考虑到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账,海绵城市的“治水”效应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凸现出来。

  住建部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邢海峰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适当引入民间投资,或可加快工程进程。顾云昌指出,现在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差钱”,但是缺少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让民营资本更多进入城市建设当中去,增加管廊,完善给排水系统。官方在此领域已有措施,比如一些审批已有所放宽,在制度供给方面正在加力。(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