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永怀深爱人民之心

2016年10月16日 21:4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散文一

  永怀深爱人民之心

  叶 辛

  编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侠客岛”先后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我的文学情缘》,14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全文刊登该文。

  在这篇文章里,习近平唠家常般地谈起他的文学阅读史。从孩提时“岳母刺字”的刻骨铭心,到为官宁德时对寿宁知县冯梦龙的心有灵犀,从梁家河窑洞里手不释卷读《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两度凭吊海明威,雕刻时光般的讲述,把人带入了一段文学滋养、理想激荡的时空之旅。

  深情的回忆和亲切的讲述,透露出习近平对文艺事业的深厚感情,对文艺创作的热切期待。如果说《讲话》是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层面对文艺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么这篇《我的文学情缘》则更多地从他个人阅读欣赏经验角度,印证了文学艺术给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两者互为表里,深化着我们对文艺创作时代使命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年以来,文艺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关注和努力更加升温。文艺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加有益于世道人心,怎样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助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国文艺还需进行有闯劲、有韧性的不懈探索。

  又到秋风送暖时,又到江南的金桂飘香时。嗅着小区里弥散的阵阵桂花的香气,我不由得回想起两年之前的这个时节。两年之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那天的北京是个明媚晴朗的好日子,那天的北京是中国文艺界一个喜悦的日子。

  在听取了铁凝、尚长荣、阎肃、许江、赵汝蘅、叶辛、李雪健等七位文艺界人士的发言以后,总书记发表了长篇讲话。去年的这个时候,长篇讲话的全文已经公开发表,但是不知为什么,不少关心文艺的朋友和同志碰到我,仍要不厌其烦地询问:在文艺座谈会上,总书记还讲了些啥?还有些啥?

  不怪他们这么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率先进行了如实播放。在七位同志每一个人发言之后,总书记都作了点评、给予了响应。比如铁凝在作了“牢记良知和责任”的发言之后,总书记回忆起了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和作家贾大山的友谊。当我作为第六个发言者以亲身经历说起“用两副目光观照生活,即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农村和用农民的目光看都市”,从中捕捉时代的新意。总书记响应并评介道:我和叶辛都是上山下乡的一辈。你说的我很能理解,你是在南方的贵州,我是在陕北黄土高原。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艺术一定要脚踩大地,并追求真善美永恒价值。

  接着总书记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他插队落户下乡时的情形,他是如何从北京到陕北延川县的,他又是如何坐着马车到达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的,那天的天气怎么样,初初下乡的感觉怎么样;在梁家河和老乡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老乡到他那儿串门的人也多了,总书记居住的空间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经常是由他主讲,讲古今中外,讲感受到的新鲜事。支部书记见他能团结人,碰到什么事儿都找他商量了。当总书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尤其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很快乐。

  总书记在回忆当知青时,讲得另一个主要话题是读书。他说青少年时期差不多读了能找到的所有文学经典。他回忆了一个细节,说当知青时,听说三十里地外的一个北京知青手里有《浮士德》,这本书他还没读过,于是约了另一个知青,冒着陕北的风沙,走了三十里地,去向这个知青借书。结果这个知青舍不得,不愿借,只好跟他磨嘴皮,最后那个知青同意了,但规定他三个星期一定得归还。不过,这本书也不好看……说到这儿的时候,我记得很多与会者都会心地笑了。为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些读书人的共同感受,《浮士德》的中文译本不好读。

  总书记回忆的读书往事,回忆的知青时代,回忆到的那些具体细节,一下子拉近了和文艺工作者们的距离,让大家感觉到十分亲切。这样的沟通,让我们感觉轻松而又容易接受。

  两年来,一遍一遍学习和重温总书记的长篇讲话和音容笑貌,愈加感到,作为一个当代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总书记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更要热爱人民。作家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深入生活、去感受生活、真正了解我们的人民群众在希冀些什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

  两年来,是一次一次地去往我插队落户的山乡接触各族群众也好,是参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丈量先辈们的精神地图也好,是感受长征路上的新景观也好,老乡们不止一次地给我发自肺腑地讲到一个政策的巨变,那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消了农业税,再也不需要交公粮了。要知道,实行了二千多年的“皇粮”制度,大大释放了全中国几亿农民襟怀。今天再贫困的农民,也由衷地对我们说:现在,吃饭已经不是问题。

  回想我插队落户当知青的年月,青黄不接的五荒六月之间,要等待救济粮,要看着大小队干部的脸色评定回销粮的等级,评定每月给农户7斤粮食、15斤粮食、21斤粮食,定多定少你都得表示感谢。而即使评定的是21斤返销粮,一个壮劳动力,还得搭上粗粮才能勉强把人世间的日子应付过去啊!

  对比现在,我曾经熟悉的偏远山乡,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啊!

  一个作家,只有永怀深爱人民之心,进入生活的表面形态之下,用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去捕捉情怀、捕捉精神、捕捉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和细节,把自己感受到和体会到的东西变成作品,才能在创作之路上不断进取。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