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敏感时刻辽宁舰或赴南海 专家:回应外国挑衅

2016年12月24日 10:48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郭媛丹】在中美潜航器事件逐渐淡化之际,辽宁舰按计划开展跨海区训练和试验。“跨海区”的概念很明确,这意味着辽宁舰将从主战场黄、渤海赴东海、南海进行训练和试验。专家对《环球时报》分析,某种程度上辽宁舰编队此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相关国家挑衅行为的回应。

  23日晚间官方媒体公开报道,辽宁舰在黄海某海空域开展了空中加受油、空中对抗等多项训练任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辽宁舰指导训练。

  这条普通的训练消息隐藏了两点不寻常,一点是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辽宁舰指导训练。作为海军司令跟随一艘舰艇进行跨海区训练是前所未有的,这从某种意义上讲,辽宁舰实战化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另一点是该消息说,“下一步,辽宁舰编队将按计划开展跨海区训练和试验。”以及 “此次辽宁舰编队跨海区训练和试验,是海军根据年度计划做出的正常安排。”

  针对此消息,航母专家李杰24日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所谓 “跨海区”就是不在原来主要试验海区,赴东海或南海进行试验。但很显然,南海海域气候条件好,温度比较高,海面宽阔,平均水深1200米,有利于各种兵力展开训练。“这种行动,明眼人能看出,这是要在年底年交之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跨海区训练。南海海域是一个理想场所。”李杰说。

  如果预测正确的话,这将是辽宁舰服役以来第二次赴南海开展科研实验和军事训练活动。2013年11月26日,官方发布消息,辽宁舰以“两驱两护”(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的伴随下赴南海,并将在南海附近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活动。

  23日的官方消息中称,“起航以来,辽宁舰编队航行一路训练一路,先后开展了多个科目的编队训练和舰载机舰基战术训练,加强了编队各属舰之间的协同,锤炼了编队的综合能力素质。”

  作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任何一次亮相都会被外界放到放大镜下仔细研究,认真分析。首次亮相的航母编队开展远海训练引起中外舆论关注。一方面是对航母入列之后科研训练进展的关注,一方面是航母赴南海海域的时机引发的各方猜测。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国际舆论据此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军方对外进行威慑。

  无独有偶的是,此次航母选择进行跨海区科研实验的时机也提供给外界充分想象空间。15日,美国率先单方面炒作中国军舰在南海海域捕获无人潜航器,虽然事件在20日中午随着潜航器移交工作的进行告以段落。但是,西方国际舆论认为此举表明中国有意宣示其在南中国海的强势存在和管辖权。同时在美国领导人更替之际,展示出强硬态度,警告美国小心行事,而中美在南海的摩擦也进一步升级。

  显然,中国军方并不准备给外界这样的形象。所以此次官方消息并未像第一次那样正式发布。这种处理被认为是刻意低调,不想引发外界炒作。但同时也证明中国军方的年度计划并未收到中美潜航器事件的影响而正常进行,态度坚决。

  就是在这种时局中,辽宁舰赴南海海域进行科研训练活动。对于因此可能引发的舆论关切,航母专家李杰对《环球时报》介绍,“某种程度是对相关国家挑衅行为的一种暗示。在潜航器事件中,中国展示了友好的行动将潜航器归回美国,但这并不是中国胆怯或表示服软。”

  “航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象征,体现的是威慑力。毋庸置疑,辽宁舰赴南海开展训练活动,展示了中国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李杰说。“作为综合立体现代化的海上作战和保卫力量,航母能体系化地应对各种问题,如果其它国家胆敢动用武力,无论是水下、水面还是空中力量,中国都能有力量应对。”

  毫无意外的,辽宁舰在此刻赴南海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中国军事力量南海炒作话题。近一段时间,南海,中国军事力量存在再次成为持续性的热点话题。首先是12月8日,美国媒体报道中国轰-6轰炸机于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话之后沿着南海“九段线”进行飞行,被解读为中方对特朗普发表涉华言论的警告。随后,美国智库12月13日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南海岛礁上部署了防空和反导系统,鼓吹中国导致南海军事化。在20日潜航器移交工作结束之后,美国国防部就此事发表的声明坚称,中国捕获美军潜航器属于“非法”,美国已经通过相关外交和军事渠道向中方阐明了事件的真相,要求中国当局遵守国际法,停止阻挠美国的合法行动。

【编辑:史建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