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大陆接连发生强震 地震专家答疑解惑

2017年08月09日 2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专家解析四川九寨沟地震:成因与汶川地震相同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题:中国大陆接连发生强震 地震专家答疑解惑

  中新社记者 张素

  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8月9日新疆精河发生6.6级地震,中国大陆连续两日发生强震。中新社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就两次地震是否有关联,中国大陆是否处于地震活跃期等外界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两次地震之间有无关联?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说,判定地震间有无关联,即一次地震是否触发另一次地震,学界公认有两种理论:其一是库伦应力触发,即一次地震使周围某些区域的地下应力增加,加速该地地震发生;其二是应力转移理论,即某地发生破裂,地下介质状态改变,应力集中区域由此转到其他区域。

  “库伦应力触发理论限定的范围是百公里级,应力转移理论限定的尺度就更小了。”高孟潭说,九寨沟与精河相距逾千公里,两者间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两次地震并非相互触发关联”。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刘杰说,新疆精河6.6级地震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所属巴颜喀拉块体,“两次地震是不同块体的活动”。

  中国大陆处于“震动模式”?

  2016年,全球曾在近1个半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4次7级以上地震在8天内集中“上演”,外界称其为“震动模式”。

  如今中国大陆两天连发强震,再度引发相关猜测。但在高孟潭看来,数百年来的资料表明所谓“震动模式”不是科学概念。他说,当前较一致的认识是“地震活动确实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活跃期强震频度显著高于平静期,有时达两到三倍。

  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成果证明某地连续发生一两次强震后一定会再发生强震,更无法判断“具体某个地震发生后,当地是进入活跃期还是平静期”。

  “我国是地震灾情较为多发的国家。”刘杰说,2008年至2013年,中国大陆3至5级地震年频次分别为1797次、688次、545次、433次、453次、634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分别为87次、23次、17次、17次、16次、40次。

  高孟潭注意到,近3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活动发生区域集中于两个地方,一为巴颜喀拉块体,一为天山地震带,而8月8日和9日发生的两次地震恰分属这两个地方,“现在还没有看出中国大陆的地震空间分布态势发生变化”。

  如何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截至8月9日5时30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为666个,最大余震为3.6级。截至8月9日13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新疆精河6.6级地震的余震为120个,最大余震为4.7级。

  专家提醒,余震震级几乎可达与主震震级相差一级的水平,因此当前震区不排除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性。此外,震级不太大的余震也会导致震区受损建筑物倒塌,强烈地震还可诱发山体滑坡。现场救援救灾人员必须提高警惕,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该区划图编委会主编,高孟潭尤其强调要在平日里“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他呼吁相关部门在国土规划阶段规避高风险区域,切实提高新建工程的抗灾能力,抓紧实施老旧房屋的抗震加固改造,同时加快大震巨灾应对能力建设,通过源头治理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完)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