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理机器人团队:为新时代培育“科技引擎”

2017年12月08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太理机器人团队:为新时代培育“科技引擎”
    李卫国展示学生制作的无人机 李庭耀 摄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太理机器人团队:为新时代培育“科技引擎”

  中新网太原12月8日电 题:太理机器人团队:为新时代培育“科技引擎”

  作者 李庭耀 杨静

  在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四创空间”,李卫国总是认真地和学生们讨论机器人制作问题。几乎每个假期,李卫国都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度过,对学生们而言,50岁的李卫国更像一名队友。

李卫国检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的作业设备 李庭耀 摄
李卫国检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的作业设备 李庭耀 摄

  李卫国是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的创始人。2007年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建立的时候,只招到两个学生。十年来,在机器人团队参加过机器人知识学习和培训的学生已有三万余人,团队队员在国内外各种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32次、一等奖112次。从这里走出的不少学生都拥有“最强大脑”,有的在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有的走上了人工智能研发的工作岗位。

  “2007年我们准备搞创新项目,当时想做一些机器人。我就在学校食堂门口问学生,基本上绝大多数都不了解机器人,还有根本没听说过机器人的。当时我就想‘理工科的学生最起码你要了解机器人吧。’学习理工科的,工具不会用,理论不实践,那不行。这坚定了我建立机器人团队的想法。”李卫国说,32年前自己上大学,实验室条件很简陋,想做很多东西做不成,当时就想实验室条件能好点。

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学生发明制作的3D打印机正在工作 李庭耀 摄
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学生发明制作的3D打印机正在工作 李庭耀 摄

  要创建机器人团队,仅凭李卫国一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一想法得到了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和国资处的支持。李卫国说,机器人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们的支持,学校的学生处、教务处和校团委等部门经常给予团队经费支持,很多老师都在没课和假期的时候义务指导团队的学生。

  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多动手,即使是寒假和暑假,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水中机器人实训基地、空中机器人实训基地、增材制造(3D打印)实训基地等实验室也会向学生开放。李卫国认为,只有搭好平台吸引学生走出宿舍,让学生大胆动手、大胆尝试,才能让他们学到新知识、探索新成果。

  “动手的过程中,设备不可能没有损坏,把设备用坏了不要紧,但学生要知道坏的原因。”李卫国说,曾经有个学生把无人机螺旋桨撞碎,他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修,告诉学生需要什么材料团队会出钱买,但如果修不好就要赔,最后学生把无人机修好了。“让学生赔是玩笑话,但这样既修好了无人机,也让他学习了制作机器人的知识。”

  团队学生周晓天有一年腊月二十八在实验室做机器人,3D打印机坏了,售后人员已经放假,周晓天只能自己动手修。修的过程中,周晓天产生了制作3D打印机的想法,于是和同学赵泽旭叫了几个同学一起找到李卫国老师说明想法。机器人团队拨给学生们2000元去尝试,几位学生用了900元,造出了3D打印机,还申请了专利。李卫国说:“后来周晓天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赵泽旭也被保送到湖南大学读研。”

  不但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大胆尝试,机器人团队还经常会去参加比赛,鼓励队员去更大的舞台大胆交流。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水中机器人暨首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中,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和来自美国西点军校、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等院校的机器人团队同场竞技,获得了一项一等奖。每次去比赛,李卫国都要告诉学生,交流比比赛成绩更重要。“我给学生说,每次比赛回来必须交到朋友。交流中才能接触新思想、新方法,还有机会向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其它学校的老师请教。”

  现在,很多机器人爱好者和高校机器人团队会来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交流学习。李卫国鼓励学生和他人无私地交流,“我觉得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信息这么通畅,你如果都很保守的话,所有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所有的院校都是从零开始,永远都长不大。现在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你站在我的肩膀上往上走,我站在你的肩膀上往上走,就会少走很多冤枉路,就容易走更远。”

  李卫国说,现在中国在机器人的一些领域走在前端,山西省各院校基本都有了机器人团队,他的团队还经常会有一些小学生和中学生来学习。“虽然我年龄比较大了,但我觉得在机器人教育方面我是时代新人。一边充实自己,一边教育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是时代新人,大胆动手,把在新时代里学到的新知识,在各行业中尽量地去用起来,造福于人。”(完)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