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大运河江南段见闻:“运河之眼”中的变迁

2017年12月11日 15: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大运河江南段见闻:“运河之眼”中的变迁
    当地人称为“水弄堂”的运河古道已成为了深受游客欢迎的景点。 钟升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钟升)行舟于无锡古运河上,只见建于明朝的清名桥横跨两岸,桥身与倒影相合成一只秀眼,当地人称之为“运河之眼”。400多年来,“运河之眼”一直守望着运河的潮起潮落与河两岸的变迁。

  大运河由北向南绵延2700多千米,在沿途的8省35座城市中,无锡是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将城市一分为二的运河构成了无锡城的“脊梁柱”。明清时期,南北物资通过大运河在无锡交汇。以清名桥为界,北边是全国知名的“布码头”及南粮北运的四大米市之一;南边则是江南窑业的聚集地。

  时至今日,虽然运河已不复往昔的喧闹与繁华。然而在新时代,古老的运河正和它两岸的众多文化遗产一道,重新焕发出光彩。

  清名桥北,荣德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依旧矗立在河畔。作为荣氏家族创办最早的企业,如今的茂新面粉厂已改建成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博物馆中,遗留下来的古老机械和一份份史料诉说着社会变革之际,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先驱们实业报国的梦想与实践。

  “运河水川流不息,塑造了无锡人的气质。他们重视财富的流通而不是囤积,不局限于在小地方发展”。在无锡市文管办原主任杨建民看来,正是运河带给无锡人的这种不安于故土,敢于闯荡新天地的精神,成就了近代叱咤上海的无锡六大家族的神话,令无锡率先成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镇。

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重现了近代缫丝厂的生产情景。 钟升 摄
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重现了近代缫丝厂的生产情景。 钟升 摄

  获得重生的还有北仓门。因年代久远,这座运河边最大的蚕丝仓库曾一度被废弃,成为一个垃圾场。2004年,海外归国的郑皓华,借鉴法国塞纳河左岸艺术聚集区等模式,对仓库进行了翻修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仓库原样的同时,融合传统审美与现代西方艺术元素,将其打造为全新的艺术中心。

  2006年4月,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杨建民等人放弃了一贯的宾馆酒店,将会址选在了北仓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非常高兴,夸奖‘工业遗产论坛就该在工业遗产里举行。这里是最好的会址’。”

  从北仓门开始,“工业遗产”这一概念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接受。如今,无锡已有数十处近现代工业遗产经过改造,继续向民众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顾问黄仁荣老人已在运河边生活了80多年。鼎盛时期,运河畔共有356座砖窑。黄家世代以烧砖为生,祖传四座砖窑,在当地算是大家。黄仁荣原本也要继承祖业,然而自1968年开始,窑群逐渐开始停产。“老式烧窑方式污染太大,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不仅是砖窑带来的污染,由于运河两岸工厂林立,人口稠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运河水质受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影响,严重恶化。甚至连运河水上游项目也被迫停止。

  1987年起,无锡市开始逐步淘汰、关停运河两岸高污染、高耗能工厂。同时对河道分段清淤截污,动态换水,修复生态。特别是无锡市首创的“河长制”实施以来,全市大小河道水质指标持续改善,巩固了运河的生存根基。

  “以前河都是臭的,现在冬天河里有人游泳、抓鱼,夏天家家户户都坐在河边乘凉吃饭。河上桥多了,进出不用再坐船,两岸也漂亮多了。”运河的变化,黄仁荣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运送过农耕社会的钱粮布匹,承载过民族工商业的近代“洋货”,如今则是游客了解无锡历史的最佳地点。从古流淌至今,“活态”的运河始终伴随着无锡城顺应着时代潮流发展。(完)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