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温烽火岁月 中新社曾鼐讲述记者的“家国情”

2017年12月22日 2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温烽火岁月 中新社记者讲述记者的“家国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波12月22日电(记者 李佳赟)翻阅海量史料、寻访前辈足迹,用脚步和文字记述“中国故事”……12月22日,在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浙江宁波行中,中国新闻社记者曾鼐以一名年轻记者的身份,带人重温那段烽火岁月,讲述信仰的力量。

图为中国新闻社记者曾鼐演讲《烽火中的旗帜永飘扬 “青记”激励我前行》 王远 摄
图为中国新闻社记者曾鼐演讲《烽火中的旗帜永飘扬 “青记”激励我前行》 王远 摄

  80年前的11月8日,火光冲天。伴着淞沪战场上的隆隆炮声,“青记”在上海成立。同样,“青记”的姐妹组织、中国新闻社的前身——“国新社”在1938年以“青记”成员为骨干成立,由范长江任社长,担负起向国统区、海外侨胞宣传抗战的使命。

图为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走进浙江宁波 王远 摄
图为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走进浙江宁波 王远 摄

  通过采访范长江的儿子范东升,曾鼐从其手中拿到一份“国新社”名单,名单中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也是一份份触目惊心的“生死状”。曾鼐感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轻记者不是为自身生存,而是为了神圣的职责、民族的命运凝聚在党的周围,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

  “冒着枪林弹雨,很多新闻前辈牺牲了。但前辈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曾鼐表示,前辈的故事始终鼓舞着她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诚然,记者笔下,有天下风云,有人间冷暖,有天地浩气,更有家国情怀。而通过采访周总理的侄女、原中新社副社长周秉德,让曾鼐更深刻地了解到“家国情怀”四字蕴含的重量。

图为听众感动落泪 王远 摄
图为听众感动落泪 王远 摄

  在演讲中,曾鼐讲到,她曾向周秉德提问,是否还记得第一笔工资的数额。而周秉德则这样回答道:“小姑娘,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毕业后从没考虑过赚多少钱,就只是想给社会做贡献……有国,才有家。”

  周秉德的只言片语,皆凝结着家国情怀。而曾鼐也把这份深厚的情意融进文字里,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记录下时代变迁,记述下普通人的“家国故事”。

  1998年,身为美国纳米基因公司首席科学家的程京在美国创建了世界上首个“1平方厘米超微实验室”。一年后,他毅然回国,在北京一间地下室里开始研制“中国芯”。如今,程京团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张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检测芯片,已完成260万新生儿筛查,避免了六万多孩子和家人成为残疾人。

  在采访中,曾鼐忍不住问程京为何回国。对方只是回答道,就想回来做点实事,希望能用“中国芯”为全国人民的健康福祉提供技术保障,助力健康中国。

  曾鼐感叹,在当代中国,如程京一般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大都默默无闻。而讲述他们的“中国梦”,则是新时代记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诚然,“铁肩担道义”的接力棒,如今正交到年轻记者的手上,他们风雨兼程,他们把握时代脉搏,用故事记录着国家前行的脚步、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回顾往昔,‘国新社’在创办时,坚持党的领导,团结一切进步分子。今天‘新一代’新闻人正在成长,我们将传承这些理念,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让烽火中的旗帜永远飘扬,也希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有情怀、有温度的故事,给更多人以思想启迪、情感共鸣。”曾鼐说。

  据悉,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由中宣部和中国记协主办,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40位优秀记者,通过分享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新闻人的新作为、新担当。(完)

【编辑:李泊静】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