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2035”树立中国城市发展新标杆

2018年01月05日 1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1月5日电 (记者 缪璐 许婧)“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表述从180页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被提炼出,成为各大媒体的标题。

12月23日,上海海关大楼落成90周年,这座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建筑,是外滩景观的标志性建筑,1928年元旦,从这一天开始,每隔一刻钟,海关钟楼里的四口小钟就奏响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报刻曲》。这座大钟楼,亚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殷立勤 摄
资料图 上海。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4日发布的这份规划是中共十九大后国务院第一个批复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核心专家、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告诉中新社记者,规划中所提出的“卓越的全球城市”新愿景是上海首次以国际社会通行的概念展示城市新抱负。

  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毅松认为:“‘全球城市’一般被我们看作是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体系的中枢或者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一个组织的节点。”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无疑将具有更大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徐毅松说:“在‘全球城市’上加上‘卓越’的定语,不仅是呼应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而且也体现了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追求和决心。”

  屠启宇表示,“上海2035”从规划理念、规划目标、空间视野和发展策略,都树立了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标杆。

  规划明确了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双环、九廊、十区”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形成“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屠启宇认为,“上海2035”的重大突破是将空间考虑放大到了广域尺度,在市域以外,分别以“先导”“引领”和“一体化”为策略,部署了三层发展关系。

  规划指出,上海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表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上海在更大的空间尺度来配置各类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作用。

  张学良认为,接下来至少可以进一步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上海都市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任务。可连续跟踪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都市区建设以及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其区域规划的编制经验;二是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平台。(完)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