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青年才俊海南追逐绿色与蓝色之梦

2018年01月07日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青年中国说)中国青年才俊海南追逐绿色与蓝色之梦

  中新社海口1月7日电 题:中国青年才俊海南追逐绿色与蓝色之梦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王子谦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发展绿色生态文明和蓝色海洋事业条件优越,在航天事业上也崭露头角,吸引着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青年才俊前来追逐这份绿色之梦、蓝色之梦。

  以鸟为媒推广生态保育理念

  “很久没观测到的黄嘴白鹭,今年观测到五六只,很久没出现的勺嘴鹬也被拍到。”海南观鸟会会长程成对记者说。民间公益人士是海南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85后”的程成是其中一员。生态学专业毕业的她2011年从北京来到海南。

  “海口东寨港下塘村每年吸引大批候鸟,曾有村民捕鸟、养殖咸水鸭侵占鸟类栖息环境,我们不定期前往巡查,一旦发现捕杀行为及时取证报警,同时也向村民传播爱护鸟类的知识。”她说,成立于2015年的海南观鸟会,目前吸纳了100多名会员和兼职志愿者,长期在海口、文昌等地做水质监测、海草床调查、水鸟调查等保护项目。

  “很高兴看到政府对环保的重视和投入日益上升,民间的参与也越来越广泛。”程成表示,将致力于推动鸟类栖息地保护,让生态保育理念深入人心。

  执着青年情系海洋牧场

  “80后”王丰国与海洋打交道已有十多年。这位曾在海军服役的山东汉子,近年来致力于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带领团队“每月有15天潜到水下工作。”

  由于过度捕捞、旅游开发等原因,蜈支洲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曾一度退化。从2011年开始,政府、企业、高校等联手在蜈支洲岛附近千亩海域持续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

  “现在人工渔礁和沉船上都被海洋生物覆盖了,最大的珊瑚已长到30厘米长,还拍到了100多斤的生猛龙胆石斑。”王丰国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视频和图片。

  青年团队勇闯大洋深海

  正式运行约一年半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6岁,却已在深海事业上取得了诸多新突破。

  “科考船的后甲板基本都泡在海水里。”说起今年初连续68天的深蓝远航,来自湖南的高级工程师陈铭回忆说,“巨浪把马上要用的设备打得散落一地,不得不连夜在摇摆不定的船上抢修。”

  陈铭说,以前深海研究方面的设备几乎全靠进口,甚至都没地方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深海事业的投入加大,很多设备国内已可解决。“我们和国内机构合作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仪,下潜7449米,是世界同类设备下潜深度最大的。”陈铭说,在借鉴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已能生产更适合深渊科考需求的设备。

  “深海矿产资源量非常大,但缺乏有效的开发技术。”陈铭说,所里青年一代在老一辈指导下勇挑重担,期待国家对海洋事业持续加大投入,力争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80后”姑娘把太空照进现实

  说起遥感,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在“80后”助理研究员崔贝眼中,其已渐入生活。“买一根黄瓜,用我们所研发的APP扫一扫,就知农药残留,这就是利用了遥感技术。遥感在农业领域能广泛应用到作物病虫害、长势、养分监测等方面,我所在的团队正在做英国、意大利的农业病虫害遥感监测项目。”崔贝身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园区,业务却是全球性的。

  “我们正在打造‘遥感产业园’,致力于发展从卫星研发、制造、发射、应用‘一条龙’的产业链。”这位河北姑娘奔着好气候来到三亚,现在更看到了美好的事业前景。(完)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