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天“看”地震——解读“张衡一号”

2018年02月02日 19: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张衡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来源:央视网

  中新网酒泉2月2日电 题:从天“看”地震——解读“张衡一号”

  记者 张素

  试想一下,约1.4米长、1.4米宽、1.4米高的立方体,从距地约500千米处对准地球,捕捉地下10至20千米发生的能量转换——这就是2日中国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要执行的艰巨任务。

2月2日15时5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汪江波 摄
2月2日15时5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中新社发 汪江波 摄

  张衡是中国汉朝人。史书记载,他发明的地动仪可以测知地震震中的大致方位,曾以成功测报中国西部地区发生的地震而声名大噪。

  那么,“张衡一号”与地震研究有何关联?

  “目前利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明确回答。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副总设计师申旭辉也指出,从统计意义来看,人们还没有在实质上利用空间信息预报地震,甚至也无法肯定答复哪种监测手段最能有效预报地震。

  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射“张衡一号”在做无用功。首先,卫星将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用于地震相关空间信息探索研究。

  地震发生前,地球岩石摩擦破裂会产生电磁波并向大气层传播,地壳运动也会切割磁力线。换句话说,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地球内部电磁信息出现异常。通过卫星电磁监测的方法发现地壳异动,将有助于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

  申旭辉告诉记者,“张衡一号”将开展全球7级以上、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结地震电离层扰动特征。选择这两个震级标准,既因为再小级别的地震电磁信号强度微弱,在500千米高的轨道上难以分辨出来。

  专家估算,“张衡一号”在轨期间,全球将发生80至100次7级地震及近千次6级地震。卫星工作5年所获取的统计样本个数等同于在地面观测20至30年所得。

  其次,卫星填补了地震监测的“空白”区。当前受自然条件所限,无法架设地面观测台站,中国约有2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和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处于监测“盲区”。

  如今这只“天眼”可观测地球南北纬65度以内的区域,重点观测区域覆盖中国陆地全境和陆地周边约1000千米区域。基于天基观测优势,将提升中国全境电磁场和电离层监测能力。

  第三,卫星探测数据还能为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等相关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服务,乃至造福全人类。

  赵坚说,中国国家航天局会同中国地震局已制定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国际合作管理办法,并牵头组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这种做法将促进数据应用和科学产出最大化。国际科学委员会各成员国的科学工作者都能按照规定研究和使用卫星数据,共同加强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科学家认为,人们最终“征服”地震恐怕还需要在三方面着力,分别是大幅提升观测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升级换代”,以及不断创新地震科学理论。他们自信表示,以“张衡一号”为新的契机,中国探索地震孕育机理的脚步不会停歇。(完)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