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厦门大学校长: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 提升“第一动力”

2018年03月17日 1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厦门大学校长张荣。 中新社记者 林小龙 摄  

  (两会访谈)厦门大学校长: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 提升“第一动力”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题:厦门大学校长: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提升“第一动力”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在40个参评国家中排名第17位。中国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中国,如何加速提升创新能力?正在北京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发挥高校优势,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汇聚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大更强的全球创新合力。

  在他看来,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是加速提升中国综合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是解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诸多短板的重要途径。

  张荣分析指出,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国际创新链的关键节点,但对全球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与中国的经济规模还不相匹配,与世界科技强国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创新要素呈现出加速向中国集聚的趋势。

  张荣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大学来华开展合作办学,为提升中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带来新契机;境外基础性科学成果和前沿性技术,也迫切希望对接中国市场,在中国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与此同时,中国不少企业为摆脱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产业低端化的发展困境,转向创新驱动的压力和动力不断增强,急于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转型升级。

  “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从多个角度共同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吸引跨国企业和世界名校来华发展,形成有效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境外各种源头创新资源与中国市场的对接效益。”张荣说。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为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荣认为,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可发挥与全球创新要素密切关联的优势,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加大境外创新资源引进力度,推动境外创新成果在中国落地转化,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这位知名大学“掌门人”提出了四项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对境外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引进。

  二是进一步优化境外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环境,积极吸引境外各类各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华工作创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的评价体系,建立跨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跨境产学研合作。

  四是建立一批专门服务跨境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共同帮助境外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与境内高校和企业实现高效对接。

  张荣表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创新要素也将更多地被吸引进来,跨境产学研合作将更为广泛和深入。(完)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