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表情识别判定听课状态,不靠谱

2018年06月04日 09:4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冷眼观

  张盖伦

  最近有两条新闻,应该放在一起看。

  先是杭州第十一中学,在教室里安装了智慧课堂管理系统,教室里挂着三个摄像头,能够识别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并据此为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然后是四川大学,该校计算机系主任在课堂上来了个无人机点名+巡堂,无人机可飞到教室每个角落,近距离无死角抓取学生面部表情。

  都在说“人工智能+教育”,等到真的“加”起来了,人们又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这么别扭?

  有人拿出了边沁的“全景监狱”理论:环形建筑,建筑里是一个个分开的囚室,中心是一座高耸的瞭望塔。囚室中的每个人都互相隔绝,但能看到那带有压迫意味的瞭望塔。他们感到自己时刻处于监视之下,会自觉地自我约束,无论这塔里,究竟是谁,究竟有没有人。

  摄像头和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瞭望塔。它们在看,是谁的小眼睛,还没有在看老师。

  之前听过各种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美好设想,说个性化,可定制,让课堂效率更高,能掀起教学的革命。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有了现实问题:人工智能究竟要怎样用?使用边界又在哪里?

  本文开头提到的“表情识别”,其实就用得有些莫名其妙。什么样的表情叫聚精会神?什么样的表情叫“神游天外”?好吧,就算系统已经将“表情”和学生状态的对应做得无比精确,它大概会给老师呈上类似这样的数据:“课堂开始5分钟,15个人认真听讲,10个人开小差,3个人困了,2个人无法判断……”如果智能系统试图起到的作用,是帮助老师反思教学方式,那么,面对这样的数据,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恐怕也不知道该从何反思。

  更何况,“皱眉”究竟意味着“没听懂”,还是听得太投入?微笑,到底是因为心领神会,还是因为在展望下课的约会?机器很有可能过度解读。

  更重要的问题是——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人工智能时代,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老师不再是那个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点拨者。学生要独立思考,要寻求创新,老师要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这样的课堂,无需正襟危坐,也不用每个人都在想着同样的问题。但对人工智能系统来说,这太难评判。

  人工智能使用的边界究竟是什么,目前并没有清晰界定。但有一条应该可以达成共识:别让人觉得不舒服。

  人工智能应该用于教育,但要有更合理的使用方法。比如,分析学生的学习足迹,找到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知识链条的薄弱环节,为他做个性化推荐。

  表情识别用来识别疲劳驾驶,可以救命。但用来监控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就只是装点智慧课堂的门面。人工智能并不握着重新定义中国好课堂的权力,课堂的核心,还是学生。

【编辑:左盛丹】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