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2018年07月17日 08:56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迅猛扩张多位政协委员建议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什么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

  7月10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发展实体经济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专题协商会,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去年以来,全国诸多城市包括武汉、南京、成都、西安、长沙、天津等,密集出台包括直接落户、购房优惠、住房补贴、项目资助、现金奖励等人才引进政策,落户门槛一降再降,优惠力度一再加码。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看来,这场“人才大战”,既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迅猛扩张,也折射出城市和区域间竞争的新变局。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创新型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说。

  落户新政推高房价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层次、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成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迭代的关键因素,成为城市和区域间竞争新的核心生产要素。

  从过去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到现在比拼财力争夺人才,使得各类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获得价值实现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

  但在王一鸣看来,“人才大战”在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重引进人才轻环境建设。一些城市以搭建“人才高地”为名,搞人才“政绩工程”,层层下指标和依靠财政补贴招揽人才,但却对当地的产业定位和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对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不仅造成对人才的盲目无序竞争,还加剧了人才资源配置扭曲。

  超越公共资源承载能力。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产业、轻服务,造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普遍不足。“人才大战”带来的户籍人口“井喷”,加大了交通、教育、医疗等压力,公共服务供需缺口增大,并引发新老市民的矛盾。

  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参与“人才大战”的城市经济实力较强,财力相对充裕,往往能够以比落后地区更优惠的条件招揽人才,使得无力比拼的东北、西北一些城市人才“失血”更趋突出。据有关方面反映,吉林大学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211”大学,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州大学,由此形成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发展水平的落差。

  “落户新政”推高房价。参与“人才大战”的城市大都实施限购政策,但引进人才落户后购买首套房不受限制,还有折扣优惠,不仅挤压了当地居民刚需购房空间,而且给治理楼市虚火带来隐患,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抢人”与“抢房”相互交织的现象。

  向“用好人才”转变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要求加强政策引导,治理引才乱象,促使地方从“比拼优惠政策”向“优化用人环境”转变,从注重“招揽人才”向注重“用好人才”转变,切实提高人才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

  针对我国“人才大战”中透露出的问题,王一鸣建议对症下药:

  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突出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提高地方引才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确对接。整合多头人才引进计划和项目,提升引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东北、西北等中心城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布局,为当地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着力优化用人环境。依托创新创业平台聚集人才,促进引进人才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相融合,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建立与创新相容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改革,让创新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各类人才创造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配套设施,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使之与引进人才规模相适应,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扎下根。

  加强住房政策协调。拓宽住房供给主体和渠道,与人才引进规模相适应,增加住房供应,避免落户人口激增带来房价非理性上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增加人才公寓等人才租赁房建设。堵住政策漏洞,防范只购房不居住、只购房不就业、只购房入学而不实际就业等问题。

  建设人才信息平台。开发建设人才数据库,加强人才信息实时监测,开展大数据分析,识别各类人才的流向和空间行业配置以及主要区域和中心城市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口,为科学引才和精准引才提供依据。

  整体水平高拔尖人才少

  钱颖一担任了12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高校一线从事教育管理和改革工作。

  钱颖一在近距离观察中发现,我国教育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学生对所学学科中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与此同时,突出人才少的弱点也特别突出,尤其是与人口基数和教育规模相比。

  对于这一特征,钱颖一用了一个统计学术语来形容,叫做“均值高”“方差小”,意思是说,学生的平均水平较高,但是其中的拔尖人才较少。

  钱颖一认为,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三大问题,分别涉及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层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多局限于对单一学科中“知识点”的掌握,而跨学科的知识很薄弱。《乔布斯传》作者把乔布斯描写为“站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企业家。马斯克的本科专业是商科,同时修物理学第二学位,而物理学对他的创新创业有很大影响。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清华大学素有“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的传统,但是现在这样的学生不多。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基本要素,这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共识。批判性思维是善于提出疑问,并能够给出有说服力的判断。批判性不是批判,它是创造性的起点。创造性思维则是新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我国大多数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缺乏与之相关的写作与沟通能力,写不好是因为想不清。

  比能力还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也就是追求创新的动机。当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出问题是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各种评价机制往往奖励可度量、可量化的短期成果,而有创造性的和长远的结果相对是难度量、难量化的。创业中“羊群效应”明显,创新中同质性很强,都与短期功利主义有关。

  提高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

  钱颖一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的问题。

  此外,钱颖一指出,当前有两个因素使得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更加紧迫: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我们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和大量做题获得知识,这正是机器学习的原理,而且机器有绝对优势。人要做机器不能做的事,那就是跨学科的、创造性的工作;新的国际环境,可能使国际交流受到更多限制。这就要求国内教育体制加速改革,在我们的大学中开创有利于创造性教育的氛围和空间。

  钱颖一认为,为了提高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

  在知识层面,应增加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不仅要记住“知识点”,更要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目前,大学本科生在第一学位之外可以修第二学位,但是研究生无法跨学科修第二学位。比如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无法修计算机工程硕士,反之亦然。建议教育部门放宽限制允许研究生跨学科修双学位,以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大学要创造宽松、宽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教育部门也要给大学创造宽松的环境。当前,教育部门对大学的各种考核越来越量化、越来越一刀切。虽然这便于操作和管理,但是高度量化和一刀切的考核机制明显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